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1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主动”一词的定义是:“没有外力的行动(与被动相对)”。它是内在动机的外在表现。主动性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主观意识的主动控制下进行的探索活动。所谓“学习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自愿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基于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我们应该创造一个环境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生的特点
2.1认知特征。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接受新事物快、灵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操作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因此他们对学习的接受程度受到很大限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可行。他们没有太多的知识或经验去同化新的内容,有一定的词汇量,但还不够丰富。小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习惯形象思维和被动思维。他们认为的问题大多是老师提出来的,在学习上依赖老师和家长。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注意力多与兴趣和情绪有关。在学习中,经常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正确、理解不全面等现象。
2.2学习特点。现在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主导地位。概括层次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层次阶段,直观具体地概括事物的外在特征或属性。他们掌握的大部分概念都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虽然学生的无意注意、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在整个小学阶段仍占主导地位,但高年级的有意注意、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初步学会了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并逐渐接近科学概括。熟练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手段、技巧和技术,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
3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原则
从以上对小学生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3.1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顾明远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人们往往认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会存在。我们在理解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时候,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学习者主动学习决定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自学辅导教学的课堂结构,改变了教师垄断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模式,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多向互动。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和多维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3.2营造和谐氛围的原则。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无疑会诱发小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包含大量情感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好学。我们知道,当人们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时,他们会在精神上感到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越大,学习的热情就越高。教师要调整自己在自学辅导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变单纯的授课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用已知的东西去探索未知的东西,让小学生通过创造性的阅读和思考,从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吸收更多有益的东西。
3.3学生自由活动的原则。自由活动为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自我指导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不要急于改正,强调团结。因为学习的主动性强调的不是一种规范和服从,而是个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它强调的不是同一性,而是更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如果学生想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他们将不可避免地犯错误。如果剥夺了学生犯错的权利,就会扼杀他们探索的主动性。
4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在探讨主体性原则、和谐氛围和自由行动的过程中,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激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总结以下几点:
4.1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是因为教师全勤,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导致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挫伤,学习偏好下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说明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说明这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我们现在所学的与日常生活的实践有什么联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哪些方式更好地满足学习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开发学生的主体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2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偏好。偏好是学习最好的养分和催化剂。爱好学习的学生可以事半功倍。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他会深入热情地学习这些知识,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韧劲。
学习精神。否则,他只是肤浅地、形式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往往会失去信心,无法坚持学习。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必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偏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偏好,应该是随时随地教学的一项任务。
创设和谐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偏好、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营造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微笑、恰当的肢体动作营造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心牢牢固定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要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其自觉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及时表扬鼓励和积极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偏好的有效手段。
4.3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新奇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喜好,而具体的东西容易引起人的情绪。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可能避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格式化,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新颖美观,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丰富多彩,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喜好,让他们容易接受。
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更多的形象或想象。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4.4教学评价方法。
4.4.1课堂评价。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评价方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也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①及时评估。当小学生回答简单且无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但当学生回答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应延迟评价,否则只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火花,挫伤他们的积极性。②恰当的评价。评价小学生不应该有偏见。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只有恰当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③相互评价。小学生心理强,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的机会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心理,还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4.4.2工作评估。①重视教师的积极性。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激励包括书面激励和口头激励。比如批改作业的时候,在精彩的文字旁边画“红花”,找到好的句子就标上“小红旗”,找到富有想象力的句子就画“红叶”。写评论的时候,尽量“多说好话,少说坏话”。除了书面鼓励学生,平时也要多注意口头鼓励。当然也要注意实事求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在激励学生上。②提倡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小学生互评自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把适合学生的作业留给他们去评价和修改。③注意及时评价。小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他们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急于知道结果。如果他们能尽快知道结果,他们会很热情,从而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5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尽力得到答案,总结出自己的定义、规律、规则等。,那么他们解决新问题的热情就会越来越高,获得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强。你克服的困难越多,你学习就会越积极。因此,如果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他们就会在快乐的心情下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积极地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当学生的思维在探索过程中受阻时,教师只有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自己“发现”和“创造”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学生对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获得的知识的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在了解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积极。
4.6教师的行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其中包括情感交流。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熟悉和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老师的人品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职业态度、责任心,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常常把他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转化为对老师所教科目的热爱。师生之间的感情越融洽,学生就越喜欢老师的课,学习课程的热情也就越高。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积极性就无从谈起。
5摘要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积极好奇的认知特点和持久性差的学习特点,在主体性、和谐氛围、自由活动的原则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教师行为等六个方面尝试探索。
另外,老师也要从生活上关心学生,多与学生在世界上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可以不断的和他们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