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辅助数学课堂教学,附实例。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小学生都有好奇心,不断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唯一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的陌生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相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一种悬念。
比如在讲授“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题时,首先要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组合图形”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网络上显示的各种组合图形的应用图,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物理图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实物地图类似于什么样的图形,利用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电脑把实物地图变成规则图形后,问:你现在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发现,虽然换成了规则图形,但是因为没有学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不会计算。这时候我问: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纷纷。有人说,先把这个图形分成几个之前学过的图形,把它们相加或相减,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最后,师生们总结出了“平面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本课题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展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自己去发现和提问而提出的。渴望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最高点,思维变得活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这种学生思维完全是主动学习的表现,培养创新意识不可或缺。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的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成功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结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变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师生觉得难以解释清楚和理解的内容。
比如在讲解“圆的面积”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圆的面积这一关键点,我先在电脑上画了一个圆,然后把圆分成相等的两部分***16,再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错开,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我演示了几次,让学生感受,最终体会到。这个近似矩形的长和宽与圆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这门课程的重难点容易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注重学法指导,变“授鱼”为“授鱼”
法国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一个坏老师放弃真理,一个好老师教人们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要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的解题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敦促我们的老师“不要把知识教死,而要用方法教,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得出结论。教师应该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比如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分组切割操作,有的把圆切割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形剪刀拼在一起成一个近似扁平的四边形;有的把圆形剪刀摆成近似三角形;还有人把圆形剪刀摆成梯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计算圆形面积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一般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教学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问:“把圆剪刀放进什么样的图形最容易?”老师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了高潮。这时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了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们很快总结出最简单的方法,并解释了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把思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使用多媒体,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课堂思维活动紧张。时间长了,学生容易疲劳,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学习效率。这时候就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造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让学生继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一个充满美与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获得对客观情境的具体感受,激发相应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恰当地选择多媒体的应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将起到“动一个孩子,活一个孩子”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最大效应,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