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一,不同历史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20世纪60年代
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强化“双基”教学
b、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不仅要加强双基,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双基,培养学生的能力。
c 1980年代初至1980年代末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d、199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
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时发展。
e,21世纪初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从这段发展史可以看出,对目标的理解一直是“加法”而不是“减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目标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提高,这是时代的反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的分析
要注意的是,上面列出的目标是指不同历史阶段的数学教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学完这门课程后应该达到的目标,而不是课程目标中规定的学习这门课程的每个环节的目标,更不是每节课应该达到的目标。整体和部分是有关系的,一般和特殊是有区别的。虽然总体目标是通过一节课的班级目标累加实现的,但绝不是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因此,只有准确制定和把握班级目标,才能最终完成课程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会有一些小学数学课什么都能做——“可以兼得”,比如强调过程,注重结果,但大多数课只能做“鱼”或“掌”。之所以两者只能取其一,除了一些主观因素(比如老师本身),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40分钟),让学生真正体验、独立思考、交流合作,而要达成任何教学目标,时间都是一个保证因素。如果既强调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又让学生落实“两基”,往往不可行。事实上,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不会在一节课上突出所有方面,而是突出一两个方面。
三,准确设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对于数学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目标,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知识领域、一个年级的教学相结合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每个班级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个班级的班级目标都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即每个班级都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如果一些班级可能对“过程”有贡献,其他班级可能对“结果”有贡献。总的来说,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但是到了一节课,可能就围绕着教学目标了。这种课可能更强调过程,经验和体会,这样的课往往是探索性的。其他班级可能更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或者学习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各种学习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这节课更注重强调的过程,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感受去理解结论,对结论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下一节课可能在“双基”的落实上做得更好,可能会让结论掌握得更牢,技能掌握得更熟练,但总的来说,学生的“营养均衡”达到了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
我们在设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将终身“受益”的因素,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热情、学会学习、相互尊重、与人坦诚相待等。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在新课标中,有两类动词是用来说明目标的:一类是用“知道(知道)、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来描述知识和技能目标动词;另一种是用“体验(感受)、体会(理解)、探究”来描述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目标动词。从这两类动词出发,我们可以把班级分为两类:一类更侧重于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一类更侧重于过程目标的实现。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更加强调”。其实任何一堂课都会有两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目标。这两类目标在理论上是辩证统一的,在一个单元或更长的教学周期内不存在冲突,但在一节课内有时会出现矛盾。所以在考虑班级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多一些侧重”,否则可能会出现两者都达不到的现象。
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好的想法和丰富的目标。但当我们真正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会发现很多想法只能在理论上实施,而实际上很难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用一种“更强调”的方法来确定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