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科研关键在于怎么做■马摄
清晰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摆脱非本质问题的纠缠,追问和探索中小学教师研究不可或缺的“规范”。■马“中小学教师通过研究培养“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通过“问题与假设——证据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的研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用“证据说话、讨论提问”的科学思维,提高自己和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才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真正价值。"中小学教师是否应该"人人有话题"已经讨论了很久。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但是,中小学教研讨论就像一个‘涟漪’,盘旋在一个圈里,就是跳不出来,走不深。在讨论中,每个人说的似乎都有道理。反对者认为中小学教研存在各种问题,而且还很病态:一是形式化。参与者注重方案撰写、项目申报、立项、论证、授奖,却忽视了对研究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研究过程的管理,导致“申报匆忙、课题嘈杂、过程草率、课题草率”,外在形式忙碌,让教师感到累而无用。二是功利主义。参与者的主要目的是评岗位、发奖,所以急于在短时间内拿出点东西,甚至“复制+编辑”,这与教育研究的精神和价值相悖,盛行于中小学。三是泛研究。参与者不愿下功夫,不收集整理文献,不深入研究问题,甚至有了问题,没有真实的数据和必要的推理,只有“观点+例子”,找个例子摆出一套“理论”,缺乏必要的研究规范和准则。支持者认为,中小学教研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否定。“教师是研究者”口号提出以来,改变了教师作为“教师”的原有地位,教学科研成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被学校和教师所接受和实践。中小学教师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师工作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教师效能感和幸福感的必备要素。中国无数的中小学通过教学科研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无数的中小学教师通过研究成为一代名师。从大家是否有课题这个话题来看,其实有两个话题:一个是大家是否应该做研究,一个是是否应该做课题。其实“做研究”只是“做研究”的一种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做研究,是中小学教师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个人的需要和条件决定的。做项目就是做研究,不做项目也可以做研究,比如课例分析,课堂讨论。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核心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该不该做研究,教师该怎么做。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宇易以“一文三课”备课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独立备课。“那些从不抄袭教学参考资料的人,应该独立思考,努力学习,争取真正了解自己。”。第二遍,广泛涉猎,仔细对比,“看我想到了什么,别人也想到了什么。我没想到的,别人想到的,自己学习了解后编教案。我想到了一些东西,但是人们没有想到。我想在课堂上用它。我认为是否真的合理,可能会成为我未来的特征。”第三遍,一边教,一边每节课都要写“教学后记”和“逐步复习”。在独立学习了上百篇课文后,我有了一种在教材上“很懂牛”的本事,为自己的教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和过人的能力。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北京十一学校王春怡老师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设想,反思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推动工作的不断发展。在自主课堂中,学生不会自己学习。她试图通过“学习计划书”来引导学生自学。教室里的学生不能讨论。她培养小组长,实施团队评价,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课时不够。她探索“大单元教学”,整合相关知识;大规模教学,没有教材,她组织教研组的老师改教案,编教材;课堂上,老师不说话了,话也少了。如何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她把知识变成问题,用问题引导学习,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新学校行动研究”团队“拿出行动来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学校工作中的优势、问题和矛盾;“把成果付诸行动”,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是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追求,而是解决方案、运作模式和行为改进,把研究当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推动工作的动力。无论是宇易老师的备课,还是王春义老师的工作和“新学校行动研究”,都是立足于教师工作,解决教师问题,促进教师发展。这种研究不需要老师“人人都做”吗?要积极鼓励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研究中工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研究。我们反对的是为了花里胡哨的文章做研究,浪费人的钱;我们反对脱离本职工作,盲目追风,求新,凑热闹;我们反对的是把研究作为评岗提分的手段,这是欺诈,背离了中小学教师做研究的基本价值。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内在价值是什么,有没有符合自身工作和研究特点的特色和规范?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中小学教师通过做研究,培养“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通过“问题与假设——证据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的研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用“证据说话、讨论提问”的科学思维,提高自己和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才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真正价值。在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点和规范方面,日本中小学的“教学研究”值得借鉴。在日本的中小学,教师按照学科和年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来准备“研究班”,用一个月到一年的时间经历“问题探索、课程设计、实地教学、效果评价、教案改写、重新授课、评价反思、最后分享成果”的研究过程;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并建议撰写经验交流报告,包括研究总结、研究目的、教学观、儿童观、教学设计、实施描述、结果与调查、具体建议、反思或感受、附录材料。可以说,日本中小学的“教学研究”是以教师工作为基础,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是基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特点,区别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规范。清晰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摆脱非本质问题的纠缠,追问和探索中小学教师研究不可或缺的“规范”:价值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学科研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做。感悟:没有研究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老师感受不到教书育人的快乐,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工作给老师带来乐趣,让每天上课不成为单调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快乐道路。”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研究成为一种状态,让反思成为一种工作方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让我们的老师真正享受教育,并从中获得成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