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利的主要内容

据史料记载,1000年前的唐代称丰利为海滨村,宋代称丰利场。可见当时的丰利是有盐场的。20世纪初,丰利镇被称为丰利市。1927开始叫丰利镇。丰利也被称为枫树镇和谷峰镇。称丰利为古枫,说是扬州八怪郑板桥在一个秋日傍晚来到丰利的大圣庙,偶然看到一本红叶的旧枫书,就随口背了一句“夕阳下的古枫”二字。丰利文化底蕴丰厚。在明清时期,烧马头香时跳马头舞是如东的一项必须。清代王嘉的两大园林,即文远园、吕晶园和文峰塔,在当时也是如东的一道亮丽风景。

丰利正宫潭

介绍了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丰利镇的历史。这里提到“谭政沧浪”是古代十景之一。

“谭政沧博”是旧时十景之一,位于该镇北郊,占地180亩。据史书记载,明朝的李习安奉皇帝之命,编纂《一统志》,收集天下和大地作为史料。书中包含了巩峥海滩的丰利。纸条上写着:“如皋东北丰利场,宋授扬州,建仗学水。”富弼,宋代河南人,名叫郭艳。杰出的才华,在李青开始时,主持了《皇帝的神圣生活》的制作。当时的契丹国在边境驻军,并派出使节来认领领土。富弼奉命谈判,拒绝割让领土,并声明和平与战争的利益。契丹因为他的争论被迫撤退。富弼为宋朝解除了一场军事危机。仁宗赵真任命他为唐朝的副使。后来,英国皇帝赵书称他为唐朝使节。宋朝的唐唐是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官员,相当于宰相。李习安《大一统志》说:“富弼授扬州”,所谓“判官”,就是高官低职。也就是说,富弼是唐朝的官邸,他是掌管扬州的中央行政长官。

作为唐朝的富弼掌管军权,自然不会忘记契丹屯兵的亲身经历。明知道国家强大,就要强军,加强国防。宋世峰隶属扬州,是重要的海防重镇之一。于是富弼亲自主持了丰利习水战争基地的建设。《丰利镇志》载:“宋英宗和平二年(公元1065年),富弼授扬州使,驻丰利场防海盗。但其战船往往比风浪更厉害,于是富弼挖了一个滩来停泊战船,并让军士在滩上学习打仗。”。这时,英宗赵书封富弼为“郑国公”。丰利刚刚被凿成水兵学习滩,所以被世人称为“巩峥滩”。

郑公潭凿于丰利莫砺锋盐场建立一百年后。作为水兵驻守的驻军,促进了丰利商业贸易、渔业和盐业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事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疏浚海滩的淤泥堆在海滩南岸,堆成山,面积约20亩,高3尺多。山顶自东向西建有三座寺庙:毕夏宫、净土寺和鲍国寺,均建于宋代。当时古寺晨钟,滩水波涛,山川相映,气象万千。富弼选择丰利建滩训练,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有黄海,南有长江。内河四通八达,离海堤只有八里,是练兵的好地方。富弼独具慧眼,在丰利修建了巩峥滩,留下了宋代训练水兵的遗址,为海军基地发展史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证据。

丰利正宫滩原位于丰利镇北部,现为谷峰蔬菜和丰利谷峰农贸市场一组。站在沙滩中央的柏油路上,向东北方向望去,虽然没有看到老滩水的波涛,但当时演练的情景,先辈们为国家和人民挥汗如雨、流血牺牲的壮阔场面,似乎历历在目。平沙无边,江水蜿蜒......看起来像是古代战场的画面,令人敬佩。

盛达神庙

“先有大圣庙,后有丰利镇”。这是丰利镇流传的一句俗语。据史料记载,丰利是唐文宗太和五年(831)的“沿海村”,丰利是宋太宗太平兴国时期(977-984)的八大“莫砺锋督”之一。在修建丰力场之前,有一座寺庙叫大圣庙。

丰利大圣堂的主梁上刻着“魏赤宝林监造”四个字。尉迟宝林是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儿子。658年,咸庆三年,尉迟宝林继承爵位,后来又负责全国各地寺庙的建设。丰利大圣庙就是那个时候建的,而且是两三百年前建的。

大圣寺供奉的是大圣菩萨,他的形象是穿着龙袍,戴着毗卢帽。大圣菩萨原名“僧伽”,历史上确实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过《僧伽歌》。唐宪清二年(657)僧伽来到唐朝,在唐中宗景隆坐了4年(710),享年83岁。他是一代高僧,唐中宗·李习安也视他为自己的老师。佛教界称其为观世音菩萨化身。唐代宗说,“世界上哪里建了修道院,哪里就建立了僧伽的真理。”

从尉迟-林宝的生卒年来看,丰利大圣庙可能建于代宗诏书之前僧伽死后不久,是黄海上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

丰利大圣庙和南通狼山广教寺供奉的是同一个“僧伽”。南通民间流传的“大圣菩萨借狼山”“大圣菩萨借宝塔”都是指他的生平。狼山什么时候开始供奉大圣菩萨了?相传大寺是宋代智僧中兴狼山所建,在时间上落后于丰利大圣寺。

丰利大圣庙为什么建得这么早?可能丰利镇最初位于周福海的东北角。僧伽在南通狼山传教期间,丰利以北的海堤还处于初级阶段,潮汐洪水之灾时常令人担忧。丰利和狼山只有百里之遥,步行一天就能到达。有可能是热衷于治水防涝的僧伽来到丰利,为防治水患做出了贡献。所以僧伽死后不久,丰利一带的人就崇敬他,所以修建大圣庙供奉僧伽也就顺理成章了。

丰利镇曾被誉为“古枫林福地”,丰利也被称为丰利。传说大圣寺香火鼎盛,信众络绎不绝。加上海洋渔业和盐业的发展,生意兴隆。经过多年的发展,原来的“沿海村”逐渐变成了集镇。由于大圣庙前种有两棵枫树,人们认为庙前的枫树是原产地之树,此地物产丰富,故名丰利镇。后因“丰”“丰”谐音,演变为“丰利镇”。

除了枫树,大圣庙里还有两棵三个人围着的银杏树。年过六旬的老人还记得它巨大葱郁的影子。

上世纪70年代初,丰利大圣庙在马风河整治工程中被拆除,其遗址在今天丰利镇支农路的东端。

如东丰利文峰塔

“红桥映绿水,白塔戳天。”这是一首在丰利民间广为流传的诗,生动地描绘了丰利昔日的风光。白塔,文峰塔,是当时县城唯一的古塔,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文峰塔,原名文峰阁、三层塔,是乾隆年间王伟林(1779)捐资修建的。

该塔位于镇东南文昌宫院内,塔基2尺4尺,塔高4尺8尺,砖木结构三层。塔身飞檐走角,雕栏画栋,既古朴庄重,又金碧辉煌,气垫十分雄伟。在端午节和重阳节期间,人们会参观这座塔,俯瞰城镇,俯瞰四柱。靠栏杆北望,波涛无边,渔帆点点。仰望东方,云蒸夏薇,水天一色。就西南而言,河海平原一望无际。附近可以看到镇上一排排的房子,溪水环绕,风景如画,人们都以登塔为荣。文人登山必写诗,因而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

文峰塔历史上修过三次。第一次是在道光末年(1823),由丰利场官傅寿和彝族人陈汉源共同饲养。第二次是咸丰辛亥(1851),彝人陈仓重修;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是在民国五年(1916),丰利总经理潘银东、三瑞图、史三人联合互修。由于同治、光绪五十多年的整修,这座塔几乎被推倒。这次大修,准确的说应该是重建,重新开挖塔基,填糯米浆掺碎石,凝为石头;塔身由石灰和糯米混合而成,坚固不可摧毁。整个工程历时300天,于2006年6月6日完工(1917)。新塔更加宏伟。新塔高8尺多,仿苏杭宝塔,六角形,由南通著名工匠周广龙专门设计建造。入塔为砖雕“上青云”匾额,有“三层塔铭”碑,为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所书并篆刻。塔顶为魁星塔,塔后有一玻璃大厅,名为公皇阁,还有龚凡寺、藏经楼等建筑。藏书包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图书馆二书》和南通人张謇手书的《金刚经》。

塔下还有一个小花园,园内建有“陶轩”、“西雁湖”、毛亭、假山、四季花卉等。风景非常宜人。23年(1934)成为丰利公园。拱顶天高云淡,视野特别清晰。南新雨亩葱郁,西楼画槛夕阳明。桥门水润双龙影,港中潮归马声。海面上,鱼群争抢市场,船帆泛着淡淡的色彩。这是潘寅东在一个春天的傍晚登上文峰塔时写的一首即兴诗。阅读是令人着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