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一册讲稿[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首先说教材,目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矩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这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概念发展,巩固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并充分考虑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体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渗透转化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变换和等积变形。

第二,讲教法和学法。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打算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考的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2.动手实践、积极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从直觉到抽象,越来越深入,遵循概念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矩形,再现了已有的表示法。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

3.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谈谈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为四个部分:(我将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谈)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才能跳出数学课单纯讲知识、说教的旧框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生活的快乐。新课伊始,我结合阿凡提的有趣故事,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设置问题,设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猜测,引出这节课的题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识

用切拼的方法来验证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始于行动”。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一步步摸索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动手能力强,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为有同学在数正方形的时候提到了切填求面积的方法,所以我把船往前推,让同学们操作,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手术后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举报的时候,有很多剪贴拼的方式。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度剪?”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图形,然后讨论: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变化?矩形的长和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时我引导学生画出推导过程: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剪切拼接后转换成一个矩形,拼接后的矩形的长度相当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接后的矩形的宽度相当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矩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然后让同桌的学生互相交流整个运算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变矩形的过程。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数学模型:变换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完全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上,把学习数学知识完全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分层次培训,理解内化

课堂实践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新知识需要及时巩固和应用,才能被理解和内化。本着“重基础、考能力、拓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楼:基础练习:课本例题1。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理解,正确区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二楼:综合练习:能知道球场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们被不同的高度所迷惑。学生在计算中可以明确,只有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及其对应的高,才能准确计算出其面积。并且根据得到的面积和另一个高度,可以找到这个高度对应的底部。

第三层:拓展练习:比较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整个练习设计涵盖了这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虽然题量不大。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充满了面对挑战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习题的布置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题能力。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识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充分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我尽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运用“转化”思维方法和“直观”教学手段,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的被动听为主动探索,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小数除一个数

首先,谈谈教材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内容。小数除法是继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之后的又一个数除法的扩展,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数被整数除,一个数被小数除。“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计算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计算,包括商的不变性,小数的基本性质,试商的方法,商中间带零的除法,商末带零的除法,为以后学习四则小数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出问题,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在教材编排上,强调商不变性,将除数为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分成小数的算术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明白“被除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谈谈学习情况

小数除法是小学数与代数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形成了一些抽象思维,但还是以具象思维为主,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他们基本掌握了数的运算方法,尤其是整数的除法运算,除法的运算规律和小数点的移动规律,以及商不变性的性质。这些都为分数除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之前的课上,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为整数的分数除法,这样会更有利于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学习。

第三,谈谈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2.在经历了把除数为小数的除法转换成除数为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后,我就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了。

3.培养学生的分析、转化、归纳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说说教学中的难点。

掌握除数为小数的除法的计算规则,并应用规则进行计算,是这节课的重点。但由于五年级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有限,很难理解除数为小数的除法转换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

动词 (verb的缩写)说话和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建场景方法。猴子分享桃子的故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的方法,又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复习了商的不变性。

(2)观察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找到公式和新知识的区别,然后算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即除数为小数的除法。

(3)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利用迁移,阐明转化原理解决问题。他们把除数为小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理解为“商的不变性”和“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然后用“除数为整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在除数为小数的除法之后进行计算。

(4)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表示学习方法

本课重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尽可能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给出以下指令:

(1)观察分析: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探索归纳如何用化归的策略解题,明确解题的关键是将除数为小数的除法应用于除数为整数的除法和商不变定律。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应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找出自己没有掌握的内容和差距。

七、说教学过程。

我把这门课的教学分为六个部分。

1,(简介)这节课,我用了猴子分享桃子的故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复习了商的不变性。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会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编中国结),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问:“一个总* * *能打几个中国结?”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或现实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置这一场景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产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冲动,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知识的状态。

3.(合作讨论、数学发现、归纳法)当学生列出公式“7.65÷0.85”时,发现这个公式是新知识,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这门课的教学难点。我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这个新知识变成旧知识,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小组报告讨论结果。(1)通过改变单位将除数转换为整数。(2)除数和被除数根据商不变性同时放大100倍。前面的复习导入为这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展开100倍,才能把除数0.85转化为整数,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除数和除数要展开相同的倍数,才能不改变原来的商。在学生理解了算术之后,我会给学生讲解竖写格式,引导他们尝试完成竖写,让学生不仅能理解转化过程;并掌握了标准的竖排书写格式。最后,让学生总结算术和计算方法。这种设计避免了灌输式教学。在探索新知识时,首先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即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然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通过观察、比较、接触旧知识,引导学生及时尝试不同的数学活动,把“化归”的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使之

4.(巩固练习)讲解完例题,我会安排学生做题,及时批改。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巩固和加强算术,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标准考核)由基础培训和拓展应用两部分组成。所有学员必须完成基础训练部分,优秀学员完成拓展应用。

课堂评价

6.(下课)快下课的时候,我问学生:“学习这门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互相补充,老师只做适当的指导。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然后问学生,你们有什么问题吗?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全面了解了学习情况。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要简洁、工整、美观,突出重点和难点,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我设计的板书是把题目显示在黑板中央,下面是公式“7.65÷0.85”,计算这个公式的竖式在这个公式下面。

九、说教学得失。

一堂好课不在于设计有多新颖,有多与众不同,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虽然我设计的课程不够新颖,但是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快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教学理念。

通过教学,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我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能正确掌握除数是一种小数的计算方法。2.实现了迁移和类比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有两个方面没做好:1。教学中高估学生已有知识,导致课堂松懈。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助学生学习,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学。3,时间不够好,后面有些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