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胡子拉碴的何叔衡。

何叔衡(1876-1935)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谱名振奋人心,学名博大精深。宁乡人。晚清学者。范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新民学会主要成员。长沙* * *生产组成员。1930回国,任国际救济会、全国共济会主要负责人。次年秋,赴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工农视察人民委员会委员、内务部代理部长、中央临时法院主席。“左”倾错误地统治了中央委员会后,所有的职务都被撤销了。长征结束后,红军主力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途经福建上杭县时,为敌追击,英勇牺牲。

一生

“翁叔叔的工作可以是大局。”

何叔衡,字宇恒,号黄瑚。1876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务农。

我断断续续在私立学校读了8年。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县衙让他管钱管粮,但他对衙门的黑暗腐朽感到愤怒,愿意回家种田,教私塾。虽然被一些人嘲讽为“穷书生”,但他也因正直、嫉恶如仇而受到村里的称赞。

不久,何叔衡因清廷在“新政”后办了新学校,被云山高等小学1909录用。在教文史的同时,他也开始从外面看新书,接触到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1911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带头剪掉头上的辫子,动员身边的男人剪辫子,女人放下。何叔衡放暑假回家,见老太太仍不肯解缠足布,便说:“看来光是写字说话还不够,还要动刀子。”我拿起自己的菜刀,把家里所有的裹脚布和尖头鞋都搜了出来,当众剁了。

1913何叔衡进长沙。虽然已经37岁了,但他还是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进入了第四师范(次年并入第一师范)。学校负责人也挺惊讶的,但他说:住在偏僻的地方,氛围不开放,不了解外事,渴望学习新的东西。学校里年龄最大的学生一直积极参加青少年活动,和比自己小17岁的毛泽东成了好朋友。后来,他去市里的中学教书,担任省普及教育馆馆长,利用这个职位传播新文化。1918年,毛泽东等人发起并组织了五四时期著名的青年团体新民学会。何叔衡作为最年长的成员加入,处理事务经验丰富。毛泽东的评价是“翁叔叔会办事,会大局”。

1921之初,新民学会内部有一场关于“改造中国,改造世界”应该用什么学说的讨论。何叔衡明确反对无政府主义,表示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同年6月,湖南军阀以“宣传极端激进主义”的罪名解除了他的教育馆馆长职务。7月,他和毛泽东在长沙登上轮船,前往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穷书生”成了中央监察部长

“一大”会议后,毛和他回到湖南建立了中央湘区委员会。为了掩盖活动,两人发起成立湖南自修大学,招收有志青年业余学习。学校被军阀关闭后,何叔衡创办湘江学校并担任校长,一度在三湘赫赫有名,并带领不少人秘密加入了学校里的党组织。北伐军占领湖南后,他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同时担任人民日报社宣传革命的主任,并在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工作。

1927大革命失败后,何叔衡变相去了上海,次年被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一个特别班。此时他已年过五十,仍在学习俄语研究革命理论。1930年,他回到上海,担任秘密帮助灾民的全国共济会负责人。1931年进入江西瑞金,在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任巡视部部长、临时院主席。因为他不赞成肃清反革命的“左”倾政策,特别是反对死刑判决过重,被诬为右倾,被革职。

1934年秋红军长征时,中共中央建党元老何叔衡没带,留下来帮乡政府动员。虽然心里难过,但他还是每天拄着拐杖,早出晚归,毫无怨言。1935年初,中央苏区沦陷,组织派便衣队护送他突破闽西。不幸于04年2月65438+在途中壮烈牺牲。

愿意和年轻人交往

何叔衡作为历史的开拓者之一,和毛泽东一样来自三湘。这并不是由于舜帝在古代演奏了《九成萧少》,而是由于当时的形势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就像两块火石的碰撞可以擦出耀眼的火花一样,两种文化的交汇和冲突,往往会产生出杰出的革命者和思想家。

19世纪,中国广东曾是西方思想与中国古代文明激烈碰撞的地方。进入20世纪后,广东和上海的殖民化以及西方文化劣势的影响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而位于广州和武汉之间的湖南则成为新旧文化和东西方思想冲突的主要交汇点。英杰,近代湖南星河的辉煌一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拍摄出了自己的辉煌。

一个老学者不断进行思想改造的关键在于何叔衡愿意与激进青年交往,投身于变革的实践。人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他在几个方面创下了最老的纪录——一个师范学生,新民学会会员,“一大”代表...其实这恰恰说明他一直在年轻人的行列里,有一颗不老的心。因此,人们称赞他是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的楷模。

人头有一万元。

当了几十年老师的何叔衡爱穿长衫。加入* * *制作党后,他看起来还是一副老学究的样子。甚至有人说他又老又笨。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一点也不迂腐,不仅聪明而且热情。毛泽东曾说:“什么胡子是牛,一堆感情。”

1927年秋,何叔衡从湖南迁居上海。临时中央的一些领导认为他有旧式文人的习气,于是派他上街宣传鼓动,作为参加前线斗争的锻炼。那时候街头警察间谍到处抓人。何叔衡不会说上海话,不熟悉当地情况。他很快就和其他几个街头宣传的人一起被捕了。

被带到派出所审问时,何叔衡的出现和即兴发挥救了他。当时参加* * *制作晚会的几乎都是热血青年。所以审讯者反复研究何叔衡后,觉得这个人不像是革命家,而是抓错了人的“学究”。于是他试探性地问:“你知道什么是* * *产党,什么是国民党吗?”

何叔衡故意摇头,抑扬顿挫地回答:“我是秀才,怎么会不知道?* * *生产者党的三民主义也是如此,国民党的五权宪法也是如此!”

接着,何叔衡谈到了孔子的《论语》。话还没说完,他就听木槌一响,喊道:“滚!”

何叔衡慢慢走了出去。后来审讯人员拷问了其他人,才知道刚放出来的那个人其实是钟* * *的一个长辈。他的人头悬赏数万元,派人去追,却找不到踪迹。

掩护战友突破悬崖。

长征结束后,红军主力何叔衡在赣南待了近六十年。1935年初,国民党军队从四面八方逼近的声音,中央局书记项英派便衣队将何叔衡和生病的瞿秋白送到闽西。他们彻夜未眠,于14年2月凌晨到达上杭县水口镇附近。

便衣队,不熟悉不熟悉的环境,一时大意。天亮后,他们在一个小村子里做饭,冒出炊烟。结果,维和部队二营很快就被包围了。几十名便衣队员边打边走,手持驳壳枪,向村南的山上冲去,土匪紧随其后。何叔衡气喘吁吁,拼命奔跑,但他不想拖累战友。他脸色苍白,对带队的邓子辉喊道:“开枪啊!”邓子恢让特务(警卫)背着他跑,到了一个悬崖边,何叔衡突然挣脱警卫,跳了下来。邓子恢后来痛心地回忆说,当年他们翻山越岭,靠一条小河打退追兵,何叔衡如果能再撑一跑,或许就能幸免于难。

据邓子恢回忆,后人长期认为何叔衡坠崖身亡。上世纪60年代,福建当地公安机关审讯当时的一个反动集团时,并不知道进一步的细节。据凶手交代,他和另一个团在战后搜索时,发现一个老人躺在悬崖下,已经破了头,从衣服里搜出银元和港币。这两个家伙搜他的时候,老头突然醒了,抓住杀手的腿,想打。结果他被两枪打死了。

何叔衡在新民学会时以刚毅著称,面对困难一丝不苟是其性格的表现。当年的知己、诗人小三,后来称赞他是——“我不惜担牛,感情如火燃烧。”“铁骨壮烈死,风华正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