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枫泾需要门票吗?主要景点有哪些?谢谢你。

枫泾古镇要门票50元/人。30元/人(农民画村)

*联票:指游览冯静古镇和农民画村两个景点:60元/人。

景点导游费:50元/人(冯静古镇),30元/人(农民画村)。

游船票价:50元/条(限6人,半小时)

上海冯静古镇旅游景点

古代长廊

江南最具人文气息的水乡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最好的长廊之一。长廊内是商铺和住宅,外缘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连的城河。古镇区一条区级河流,全长约1200m。水系主要来自浙江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效果,就是下雨时鞋子不湿,盛夏不打伞,给当地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便利。

东部消防委员会

郎鹏街东端,城隍庙桥南,生产街124号,民国时期是枫泾东消防管理局所在地。这是上海唯一比较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遗址。

消防理事会的原建筑是由普通居民楼改建而成的。受当时上海租界消防协会建筑风格的影响,立面墙面改造成西式风格。

推开红色的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厅里的几大件老旧消防器材。有20世纪初出现的名为“杨龙”的手压按钮,有1937抗战前的机械“水泵”,有1950后使用过一次的轮式消防车。

枫泾镇消防局成立于民国初年。当时,它被称为“龙王厅”(也被称为消防协会),这意味着“龙王霍克”。南镇唐生桥下塘和北镇桃园杨设有消防办公室。镇上的商人和富绅捐钱购买水枪、木龙、水桶等基本设备。消防员都是义务的,从各个店铺、车间的员工中挑选参加。一旦发生火灾,邻居会敲锣报警,消防队员会带着设备到灭火会现场救援。1923年,枫泾南、北镇成立了统一的消防协会。总会设在桃园杨,并在北峰桥、北栅、东栅、桥、永昌桥及等八个适中地点设立分会。有200多名志愿消防队员。同时对消防设备进行了改进,取水龙头采用帆布橡胶水管直接从河里吸水。

1937抗战爆发前夕,枫泾消防支队合并为东、南、北、中四个区域会议。现在东部消防委员会是当时的其中之一。期间增加了机械“抽水”和进水管、出水带、长钩、斧头、火把、铜盔、梯子等旧设备。直到抗战胜利,消防装备彻底更新,蛟龙等老旧装备彻底淘汰。1952年3月,各区消防委员会合并成立“枫泾消防协会”。直到1959,“消防俱乐部”更名为“人民消防队”,由公安部门管理。在枫泾存在近半个世纪后,民间自组织的消防政务会、消防会成为历史。

消防会虽然是民间办的,但当时的管理还是相当有序的。上面有总会会长,下面有各区负责人,定期给消防员培训。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是镇上的消防演习日。当天,义务消防员身穿整齐的消防制服,手持武器列队,“编号”开道,前往大兴桥、桃园、人民广场等地进行消防演练和比赛,俗称“玩水龙”。镇上的商人、士绅纷纷前往观看,人山人海,成为枫泾镇一年一度的盛事。

当时枫泾镇火灾多,消防员经常牺牲或受伤。1926年,为了纪念在历次救火中牺牲的勇士,枫泾消防联合会在总会桃园清水桥西修建了一座7米高的消防纪念塔。全称是“枫泾消防联合会阵亡战友纪念塔”,碑文是为表彰志愿救火者的事迹而刻的。这是上海郊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火灾历史纪念塔。现被列为金山区文物。

丁聪漫画馆

丁聪,当代中国最著名的漫画家之一,以小丁的名义在报刊上发表讽刺漫画。丁聪出生在一个卡通家庭。父亲丁权(木雪),1881,枫泾镇南闸人,解放前上海著名漫画家。上世纪上半叶,丁权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上发表了大量讽刺社会现象的漫画,影响很大。刘海粟创办上海美术学院时,特别邀请丁权担任首任教务长。后来,丁权在法租界欢庆里31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社。他后期创作的月卡上的时尚女性白美图,一度广为流传,被后人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间,丁权遭到迫害,于1969年逝世。根据丁权的遗愿,丁权和他的妻子的骨灰于3月被送回他们的家乡枫泾安葬,1994。

展厅位于古镇北街421。从北街到展览馆,要走过一条幽静的石板小巷。走进大门,古老的银杏、紫薇、芭蕉、桂花、腊梅等花木将庭院装点得十分清新雅致。展厅主体建筑为民国五开间二层建筑,上下有回廊。整个展厅有1个序厅,7个展厅(其中一个陈列丁权的作品)和一个贵宾休息室。总面积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件。序厅里有一尊丁聪的半身像和他的生平简介。随后,丁聪的讽刺和幽默的作品,著名的插图和肖像在每个展览室展出。丁聪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漫画作品。他讽刺了旧社会的反动统治和腐朽的社会生活,赞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的劳动生活,无情地鞭挞了一些落后现象。他的正义和良知处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人物肖像》展览室里,有沈从文、秦桧、萧乾、巴金、冰心、方成、冯骥才、新、老舍、鲁迅、茅盾、、钱钟书、聂绀弩、、王蒙等。,名人以漫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丁聪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广泛交往。他与中国文艺界许多知名人士有着深厚的友谊。在《名家作品插画》展览室,可以看到他曾为鲁迅、老舍、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画过插画。1980年6月茅盾再次见到丁聪时,不禁写下一首《五绝》:

“见小丁很久了,

见面相亲。

童年就像过去,

奋力拼搏的猛人。"

不仅写了他们的友谊,还高度评价了丁聪的作品和人格。展厅里还陈列着这首诗的手迹。展厅里还有一个录像室,里面陈列着他创作和生活中用到的一些物品。丁聪把它们命名为“小丁对象”。在十三陵水库工作期间,他在墙上画了许多京剧名人的肖像,如梅兰芳、荀惠生、马、、周、侯、、等。丁聪的自画像,他的儿子,孙子和其他漫画也在这里展出。

丁聪曾是全国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但他到处自称小丁。按照他的说法,有两层意思。第一,在父亲面前,他永远是小丁;其次,“丁”的中文定义是“人”,小丁是“无名之辈”。他的人生经历证明,他虽然很早就成名了,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个“无名之辈”,他常常以一个无名之辈的平凡心态对待自己,他常常以一个无名之辈的视角看待时事和社会,世态炎凉,所以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真挚而强烈的人民情怀。这才是几十年来他的艺术源泉源源不绝,作品一直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真正原因。

枫泾牌坊

历史上,冯静古镇一半属于江苏,一半属于浙江。原来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一个是东边的牌坊。这座牌楼建在原分界牌楼的遗址上,再现了冯静古镇独特的地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楼,上面有醒目的“枫景”二字,是已故国画大师程世发题写的。整个牌楼高12米,宽14米,三室四柱,非常高大雍容。牌坊梁芳的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传统图案,四副镀金对联挂在四根高耸的柱子上,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让游客一进门就能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如同一本巨著的介绍。

枫泾步行街小吃街

枫泾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河流纵横。枫泾镇自元代以来就是商业重镇,界河两岸商贾往来,商贾由水入街。当时全镇在河边修建的商业走廊长达800多米。如今,修复后的枫溪长廊南起何志桥,北至祝星桥,全长300米,连接生产街长廊。这里曾经是吴越最繁华的商业街。

离开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后,沿着300米长的枫溪长廊走,就能看到以古宅、古桥、古街为特色的南镇景区。各种小吃汇聚在凤溪长廊,一条小吃街。沿着枫溪长廊一路向北走,就进入了人文历史厚重的北镇旅游区。

古代舞台

枫泾分为南城和北城。自明代以来,镇上就有两座城隍庙,分别是南镇的程楠城隍庙和北镇的阿勒城隍庙,因为它位于东栅(今和平街波管所)。一个镇有两座城隍庙的这种现象,恐怕在国内也不多见。

东城城隍庙已全部被毁,而城隍庙跨城河桥和沿河古戏台已恢复重建。

戏台是古代专用于表演的室外舞台。中唐时期,中国的戏剧开始形成,到了宋金时期,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正式形成。当时戏楼统称戏楼,唐诗中有“乐棚”、“唱台”、“戏台”等记载。宋代演变为勾栏和邀棚,勾栏的平台有固定的屋顶。到了元代,中国戏曲达到顶峰,正式出现了“戏台”。起初,舞台大多建在寺庙等宗教建筑前的广场上。,这是用来奖励神的行为。后来,人们开始建造大量的舞台。非常有钱的人在家里或祠堂里搭戏台,普通农村则在打谷场或村子附近搭戏台。后者在清代被称为“曹太”,因为它简单而不固定。因此,在农村进行巡回演出的艺术家群体也被称为“曹太群体”。

枫景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临街临河。每当演出时,从水路坐船过来的观众都可以坐在船上看戏。

在古代,庙会期间穷人会去看戏。清代南北城隍庙都有庙会。据记载,程楠庙会始于清干寺(1773),三四年一次,后来演变为一年一次,持续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四前后三天。《续风井小志》载:“至末时,士妇涌至室中观之,百里之内来者,聚舟而河塞。”可见其宏大。当时庙前戏台上演徽班(京剧前身)等大戏,往往持续三天。北镇城隍庙比武比南镇起步晚一点,但持续时间比南镇早。在每年的清明节,持续时间为两天,而始于清朝中期的王石庙会的持续时间是每年农历八月的第二天,通常前后三天。热闹的一年从农历七月三十开始,持续了七天。那时候摊贩、京剧班、马戏等等都聚集在枫泾,古戏台一定很热闹。

《枫泾旧录》里有个观众刺杀演员“秦桧”的故事,很有意思。事情发生在康熙三月(1673)。当时,舞台上正在上演秦桧的《伤逝》。在戏的结尾,一个人突然从观众中跳出来,用皮匠用的皮刀将扮演秦桧的演员刺死。事故发生后,刺客被送往政府受审。他得意地回答:“人和梨园从来没有半个对方,他们真的很讨厌秦桧的耳朵。礼无真假!”法官同情他的愤慨,甚至以过失杀人罪对他从轻判决。

重建后的古戏台面宽6.4米,深4.4米,舞台面积28平方米,有倚山屋顶和飞檐,古意盎然。随着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古戏台一年四季都会为游客表演各种传统经典的戏剧节目。

舞台对面,一排临江的老房子,就是晨会茶楼。游客可以选择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下来休息,一边欣赏歌剧,一边品茶和看风景。相传柳亚子先生也来过这家茶馆,在这里喝过茶,听过戏!

吕吉人画馆

如果你经常看上海的新闻,一定记得上海兴国宾馆8号楼市政府接待大厅里的一幅大型背景国画《瀑布图》。每次市政府领导会见贵宾时,电视都会拍到这个画面。这幅巨幅画是“吕吉人画苑”老板吕吉人所画。2005年应邀为上海兴国宾馆8号楼会议中心制作巨幅画作,市长韩正亲自为其选画。

旅美中国画家吕继仁是唯一一位在美国获得中国画金奖的中国人,也是著名画家陈逸飞的同学。他是一位新工笔、真彩画的中国画家。他小时候喜欢画画。少年时师从国画大师何子健,奠定了良好的国画基础。后来,他在上海美术学院接受了全面的艺术教育。1981年赴美,在纽约艺术学生会受到西方现代绘画的熏陶。经过进一步的学习,他开始探索自己的绘画风格。虽然定居美国,但他最终选择继续在中国画的园地里打拼,立志用毛笔和宣纸作画,并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画的造型和色彩,从而闯出了一条新路。应该说他既有中西绘画的造型基础,又对国画和西画有很深的理解。他用取长补短的方法,将西画的一些观念和技法融入中国画,打破了中国画在色彩、用光、肌理、构图等方面的束缚,增加了中国画的“高度”。他还充分利用美国宽松的艺术环境,努力将其传统工笔画带入西方画坛。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取得了成功。

由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旅游局特别顾问女士题写的“吕吉人画馆”设有三个展厅,展出吕吉人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20多幅画作,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质朴而动人的情怀。他用细腻而富有感情的笔触描绘一草一木,描绘每一个细节。他大胆运用油画的色彩和光线,增强语言画面的表现力。吕吉人画画的原则是绝不不带感情的写。他充满感情地描绘外国的风景。他带着真挚的感情来到枫泾,画出了和谐桥和桥湾,把我们江南小桥的深情融入了画中。据作者介绍,他将在枫泾完成12作品,全部是枫泾镇的素材。

高2.20米,长10.56米,图为210多平方英尺。描述近几年新上海黄浦江两岸夜景的作品《黄浦江锦绣图》,是作者怀着惊叹上海飞速发展的心情创作的。20多年前他画这幅作品时去了美国。当时他在黄浦江边的一栋楼里上班,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对岸的景象。当时浦江两岸反差强烈,一边是各国建筑和拥挤的街道,一边是工厂。低矮的农家乐,宽阔的农田,但是现在浦江两岸的巨变真的很震撼。他于65438-0999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创作了这幅作品。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月,历时三年零两个月创作的巨幅《锦绣中华》全景图,集中展示了包括联合国颁布的56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国名胜古迹。这幅画高2米,长34米,包罗万象,实在难得。大家可以逐一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虽然吕纪生活在美国,但他是一位受过传统教育、具有现代思维的中国艺术家。因为他有一颗中国心,所以他总是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他用中国人的审美眼光,用独特的艺术手段画出了纽约和威尼斯的街景。其作品曾九次获得国外画坛大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是1996在美国获得大奖的《湖南湘西画凤凰初春》。吕吉人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一位在美国获得国画金奖的华人。在国内外举办过66次个展,受到同行和观众的赞赏。前纽约市长、美国现任总统候选人之一朱利安尼看完他的展览后,亲切握手并合影,对他赞赏有加。

毛泽东徽章收藏博物馆

毛泽东的徽章收藏收藏了金山区私人收藏家苗世芳先生多年来收藏的近3000枚各种毛主席徽章。

石王庙

王石寺,俗称石王堂,位于北街409号,是枫泾重要的道教胜地,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

王石,他的名字叫石全,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宋高宗当时是钱坫师的军事学院,民间歌手说石全是抗金英雄岳飞手下保家卫国的将军。岳飞在风伯亭被杀后,石全曾化装成潜伏人员刺杀了秦桧。离京回乡后,朝廷封其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地区,为金山及邻近浙江的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在朝鲜退役时暗杀了秦桧,但没有成功。相反,他在城里被秦桧杀死了。因为他继承了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美德,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封为“靖江王”。明万历七年,枫泾人民为了纪念石全,筹集了400两白银。王石庙建在枫泾北门。

王石寺重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分为前、中、后三堂。前堂两侧有石马,中堂左右各放两只木船。后殿为正殿,楼下供奉石泉和夫人雕像。楼上放着一张雕花木床,这是王石的卧室。道士客厅10多间。王石庙前还有一个放生池,池上有一座拱形石桥,名为王翘(现已重建)。

整个王石寺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江南地区规模较大的道教宫观。自清朝中叶以来,为了纪念石全在八月初二的生日,举行了王石的生日比赛。运动会期间,几十里外的村民都来枫泾看庙会,非常热闹。会有石大师“开光”、出巡、摇船、放烟花、踩高跷、演大戏等节目。首先,它会持续两到三天。到了清末,由于城隍庙会的衰落,王石庙会成为枫泾一年中最热闹的庙会。

现在有些老人回忆起来津津有味,说石师傅外出巡逻时,队伍长达数千米,场面壮观。石王庙庙会直到1966才停止。之后,王石寺的正殿改成了枫泾小学的职工食堂,前厅变成了枫泾中学的三产小店。

天明堂

在冯静古镇南丰桥以南的友好街268号,有一座琉璃砖墙的三角形尖顶房屋,上面竖写着三个字:天命堂。民国初年,枫泾镇部分群众开始信仰基督教,他们利用自己在南闸的老房子改建为耶稣教堂,进行教育活动。

抗战胜利后,教徒开始增多,老地方不够狭窄。因此,在1947年,吴、、费德荣、等当地人筹集了200石大米作为建立新教堂的基础。80石米用于买前陈子达的老宅,剩下的1.20石米用于内外修缮。大厅里的桌椅板凳都是信众捐赠的。大殿建成后,命名为天命堂。

命运堂占地平方米,房子很多。建成后,松江、平湖、嘉善、青浦、金山等县邻近乡镇的信众都来天命堂朝拜,人数众多。当时命运教会旗下有三个团体,分别是伦敦会、信心会、司徒信心会。伦敦会由杭州和嘉兴总会领导。信心俱乐部小组由上海和苏州唐宗领导;司徒信心会由苏州和西塘总会领导。到1951年,这三个群体分别有91户176人,80户128人,73户126人。一个教会的信徒教育管理由不同的教会管辖,这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制度。1966之后,天命堂被迫停止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从1979恢复,但房子仍被其他单位占用。1985年5月,镇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归还了天命堂的财产,并由教会进行了修缮。19年10月6日,教堂正式重新开放并举行盛大仪式。

三百元

三百元是一个三进三落的大房子,后面还有一个江南特色浓郁的后花园。原主陈,名白牛居士,枫泾人。当时他在朝廷被排为外交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副部长。虽然他的官职很高,但他一生清正廉洁。因为不喜欢朝廷的一些丑恶现象,几次罢官隐居。平时喜欢诗词绘画,学识渊博。他与诗人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关系密切,被称为永不逆粮的朋友。他经常一起喝酒写诗,谈笑风生,聊人生。他死后,司马光为他写了一首悼诗:“海角万里,雄壮几何人,志在尽力,三训得新知,中国之声遍天下,事业久延。”意思是说,在数百英里之外的方圆,像他这样才华出众、聪明绝顶、正直善良的人能找到多少呢?百里迢迢得来这样的人才,三起三落得来名声。他为人民所做的一切,全世界人民都有目共睹,他没有因为风风雨雨而虚度一生。苏东坡也“为其丧”,走到他的灵柩前,含泪为他写了悼词。后来陆游为这篇悼词写了后记:“东坡前后有四十篇悼词,惟为贤陈公所作的悼词,意为最哀。读起来让人唏嘘流泪。”这座大宅院记录了陈的丰功伟绩和坎坷的一生,每一座宅院都反映了他为官的艰辛历程。因为旅游的开放,我们赋予了他新的意义,展品有三百多件——百灯、百篮、百线等代表物,所以叫三百园。

陈(原乡北庙港人)宋六年(1046)进京赶考,以乙等进士,任明州观察官。他在浙江做官才一年,父亲就去世了。他不得不带着父亲的灵柩返回枫泾。当时他家里并不宽裕,只有一个院子。当他回到家,他被埋葬了。四年(1059),宋嘉佑得制部第一,任成广录,后升任省书记,如任郎;在他的任期内,他以诚实和公正的态度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并经常把家里的钱给穷人。以前在朝廷做官,工资够盖大房子,但因为平时老实,拿不出银子盖房子。直到第三年(1070)宋希宁升任外交大臣后,才修建了第二座宅院,也就是现在的百筐亭。当时的宰相是王安石,他主持改革,实行“青苗法”,但陈受旧封建思想影响,居然上书反对,认为此举是“反朝廷之举,非王之举”因此遭到朝廷大多数人的反对,被贬为南康军盐酒税官。他非常不开心,也无意做官。在任期间,常与太傅刘骑着白牛游览江西庐山,因此被称为“白牛居士”。宋希宁隐居枫泾五年,终弃官职,终日邀友吟诗,乘白牛往返白牛荡。他还撰写了枫泾海慧苑藏经、松江郭超天台教院藏经和青浦布津苑藏经。因他清风亮节,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枫泾称为“白牛村”、“白牛镇”,并在镇西为他修建了一座桥,名为青峰桥、青峰阁茶楼。

宋熙宁七年,王安石罢课。朝廷在用人的时候,皇帝把他招入宫里做官,得知他清正廉明,连建第三个院子的钱都没有,就命地方官给他建。他也知道他喜欢诗歌,所以他为他建了一个后花园。但是好景不长。他只当了一年的官。王安石又当了宰相,他又罢官了。回来后,他立了一本书,发誓绝不做官。他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写了很多诗,如《杜关集》、《对策》、《庐山略》。在后花园,我们可以欣赏他留下的墨宝。

后园曲径幽,鸟语花香。这是一座吟诗作画的江南园林。园林虽小,也不过1亩之内,却在这里浓缩了一年四季的所有风景。东、南、西、北四角分别种植不同季节的花卉和野果。东南角是春天,种植桃花、柳树、硬核海棠、紫藤、冬青刺等植物。春雷每起,粉绿相间,满眼春色;西南角,正值夏季,种着上海市花玉兰、杨梅。盛夏,玉兰花似的清香绽放,红紫色的杨梅满树,让人一看就流口水;西北角是秋天,火红的枫叶和果实累累的芭蕉代表着收获的季节已经到来;东北角是冬天,有代表长寿的松柏和不畏严寒的鹿蹄草。来到这里真的有点像陶渊明说的,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流连忘返。

在公园的顶部有一个小亭子,名叫刘春亭,它是根据宋代僧人德魁大师的一首诗命名的。“听说毛亭别有深意,流连于一盆美景之中。歌声不老,酒总花红,玉簪穿夕阳,柳拖金线系东风。春天人回家,疑是桃园路忽通。”陈对朝廷不满,弃官回乡。他发誓绝不做官,天天请朋友在这园子里喝酒写诗。当时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都来过这里。就像诗里写的:在亭子里,对着美景,喝酒,和诗有说有笑,心情很强烈,心情特别舒服。亭旁虽没有美妙的歌声,也没有苍老的黄鹂在歌唱,只有鲜红的花朵陪伴着她的醉脸,但她可以用发簪穿夕阳,用金线般的杨柳托起东风。大家都说春天走了,这里她却怀疑桃花源之路刚刚过去。这首诗揭示了陈隐居后的心境和对园林的迷恋。此景与此景,名为刘春亭,真是相得益彰。

沿着假山往下走,还有一个亭子,叫醉眠亭。坐在面对墙和水的亭子里,亭子里的花园尽收眼底。池里的荷花香远清。有一个小岛,就像蓬莱仙岛一样。岛上有一块太湖石,上面写着“唤醒灵魂”。意思是一觉醒来,彻底看清事物。陈弃职后,每次喝醉都在这个小亭子里打盹。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仙境,官场上的一些烦心事在这里烟消云散,把心中的不快全部抛在脑后,只剩下醒后的快感,于是写道:“酒长腰轻,醉中一枕满仇。”兴衰胜于荣枯柳,聚散见同潮。酸酐法本应存在于尘埃之外,觉醒者呼之于水。听说嘉实信守承诺,不像江东。“意思是:系在腰上的酒壶一直是空的。午睡后醒来,会觉得几个朝代都过去了。成功和失败就像柳树发芽和落叶。做官与罢官,聚散就像白天日出日落的退潮。青苗法不应该在全世界推行。当我喝醉的时候,我突然醒来,以为一切都是空的。现在我知道朝廷很多大臣也是赞同《青苗法》的。我的失败会让他像一条河。

走出醉眠阁,穿过楼道,来到当时陈的书房“一枕堂”。“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枕千仇”,陈在此书房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堂前一幅对联写道:“海角万里,俊男,志在尽力,三训之后,新。”这是陈的好友,著名诗人司马光悼陈时所作。意思是:“天涯海角,方圆万里,你能找到几个才华出众,才华出众,为人正直的人?”百里挑一就是他。他是一个经过三次四次考验,深受人民爱戴的好人。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和陈有着密切的交往,有着深刻的了解和钦佩与赞美。

枕厅旁边还有一块太湖石,上面写着“聚散”二字,“聚散看同丹落霞潮”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这里拍张照留念。它警告世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官的和被免职的官员聚一聚再走是常有的事,你要悠着点,这样生活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