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如何备课?
首先,更新观念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独立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继续让位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教与学,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体”;教师将从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领袖”;因此,我们应该确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基于上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备课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他们的感受、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活动中来。所以备课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习。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感受、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进入学生
学生进教室就不是一张白纸。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基于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质量,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保证有效教学的开展。
备课时,老师需要走进学生,了解他们对所要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以及所关心的话题。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我们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新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哪些部分没有掌握?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如何?学生可以自学哪些知识?什么需要老师的教导和指导?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有价值的学习计划。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仔细考虑如何组织和引导每一节课,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真正给学生在课堂上独立的机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活动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犯错”。学生的不同理解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捕捉资源。
第三,深入挖掘教材
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区域的排列线索,善于将一个知识点放在本单元、本学习时段乃至整个知识体系中进行考查。这样可以进一步明确这个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即这个知识点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如何为后面的知识学习做准备。要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阅读教学参考中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包括教材的每一个信息,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练习,把握教材设计的意图。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它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调整教材,尊重教材,不局限于教材。
那么,如何准备教材呢?现在我就从准备什么教材的角度谈一些认识:
(1)准备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内容的广度就是一节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信息量和知识面太大,学生难以接受;但一节课信息量和知识面太少,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
(2)准备教材的顺序。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安排,但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能太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更加具体细致的安排。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教师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能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多数教师直接使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例题和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必须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将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的知识呈现应该由静态封闭转变为师生* * *探索,动态生成。
(3)准备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新教材中例题和习题的选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画化、情境化,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材料,要注意充分利用,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在编写教材时,要尊重教材,不要局限于教材;既要灵活运用教材,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同时,教师也不能局限于手中的一本教材。他们可以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如何安排这节课的内容,是否有可取之处。你也可以查一下其他资料中关于本课内容的相关叙述,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也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有用的资源用于这门课的教学等等。总之,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要牢牢把握以上三个“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