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一,阅读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个好的题目,让学生迅速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主题是一篇论文的“眼睛”,往往能清晰地反映出论文的主题,如《丰碑》、《倔强的小红军》。在教学中,可以抓住题目,结合论文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艺论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也可能是论文的中心。因此,教师要从这些关键词和短语入手,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是如何选词造句的,让学生仿佛看到了这个人,听到了他的声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作用。
(三)通过灵活的阅读体验论文的思想和感受
1.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朱作宏先生曾说:“解释是死的,就像解剖一样。朗读是有生命的,就像赋予一部作品生命;解释只能让人知道,朗读才能让人心情好起来。”社会经验不多的小学生可能很难一下子理解论文的思想感情,但只要学生深入反复阅读,积极理解,一定会有所感悟,从而陶冶情操,定位品德。
2.通过情感阅读来体验思想和感受。古人云:“写随笔之夫,抒情而辞,读书人披上随笔,入情而顺,虽可表心。”每个作者在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后,都试图通过具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悲、爱或恨。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范文阅读、磁带阅读、导读、个别阅读、小组阅读、角色阅读等。让学生用心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感情,让学生的思想和感悟得到升华,从而获得讲解无法达到的效果。
3.结合视听资料,体验思想感情。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的。在教学中,如果将抽象的讲解与具体的视听资料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琅琊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中,通过强烈的视觉震撼结合电影放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壮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通过课外阅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全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尝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开展探究性阅读。扩大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654.38+0万字。“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贴近生活的优秀书籍,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5)结合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教师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倾吐内心感受,相互启发,从而巩固和提高已经取得的教育成果。
二,写作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在审题中,明确论文写作目的,体现德育要求,是作文的基础。能否正确审题,将直接决定作文的成败。小学生可能因为社会经验少,理解力低,很难理解一篇作文的意思,从而使写作达不到预设的教育目的。教师要抓住重点,适当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阐述某种道理,赞美某种精神,吸取某种教训,或者给人某种启示。这第一步做到了,作文育人的目的就成功了一半。
(2)在选材上,选择身边真实的材料,把握德育时机。如果把中心思想比作论文的灵魂,那么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就相当于论文的血肉。如何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的论文?叶圣陶先生强调,写作应该是“我言我心,我手书我口”。如果学生真的能通过写作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内心动向,从而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3)在评语中,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如果把阅卷模式改为老师批学生改,甚至学生批学生改,让学生在交往中启迪思想、陶冶心灵,就能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逐步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