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理科第二册地球上有什么课件?

课程标准解读:

“地球上有什么”这一课,属于新课标“地球与宇宙”中“地球概况与地球物质”的范畴。具体内容标准为:1。知道地球是由一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组成的。2.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能。活动建议是通过看地形地球仪或者世界地形图来更多的了解地球。

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概况和构成,学会识图,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标志和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地球打下基础。本课设计地球表面概况、阅读地图、地球仪等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探究的题目,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

学习情况分析:

1.对于地球的大致情况,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建立在对周围景物的认识上的,没有宏观的、整体的认识。根据这一学习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空间影像图、阅读地图和地球仪,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大致情况。

2.当学生观察地球仪时,他们会获得一些感性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发现。老师要把学生乱七八糟的知识整理出来,梳理出相关的知识点。

3.阅读地图和地球仪涉及许多新的科学术语和概念。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还是会给学生带来困难,而且这些科学术语大多是空间概念,也很难真正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利用教具进行演示,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些空间概念的直观感知,了解这些科学术语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地图,观察地球的空间影像图,地球仪等。,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地貌;能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2.明白地球是由一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组成的;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认识经度、纬度、赤道、五带的分布区域。

3.了解地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地貌;阅读地球和地球仪中表达的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建立对经纬度等空间概念的直观感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世界地形图,乒乓球,地球仪。

教学评估设计:

1.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异是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通过展示陆地和海洋的区域分布图,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仪上搜索,设计随机识别试题,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整个地球的轮廓。

2.设计学生观察地球仪,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检测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找地图标注比赛等环节,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3.结合地球日,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第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谜语介绍:

谜语:“什么球,圆的,载着山川;什么球是圆的,种着庄稼,盖着楼房。”

谁来猜?

从这个谜中,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有什么。

地球表面还有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我们共同生活的家。

(板书:地球上有什么)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新课,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在说谜语的时候,渗透了地球形状、地球上有什么的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给了学生方法上的暗示。预设时间:3分钟

第二,探索地球上有什么。

1,谁来交流,地球表面还有什么?

学生交流。

可能会提出:高原、平原、海洋、河流、湖泊、沙漠、盆地、动物、植物、人类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将板书分类。

用课件展示视频-领略世界风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地球表面有什么,然后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地球的代表性景观,让学生对地球表面有一个宏观的认识。预设时间:3分钟

2、苏轼有诗——《题西林壁》有这样一句诗:“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诗人觉得身在庐山,只看到庐山上的一峰一岭一丘一谷。地球是一个大球体。如果我们身处其中去了解地球全貌,应该怎么做?

学生交流:从太空或通过看地图或地球仪来看地球。

老师展示了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图像。

从图像中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们会发现,地球上的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得多。

老师们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地球是由一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组成的。

设计意图:引用苏轼诗词,让学生的理解发生转移。教师可以及时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图像,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是由一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组成的。预设时间:2分钟

第三,观察地图。

1.我们也可以从地图上得到地球的概貌。

展示世界地形图。

看地图辨别方向的原则是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这张地图和我们平日看到的有什么区别?

同学们会发现这张地图凹凸不平。

老师的解释:这些凸起显示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

看地图上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地形图表面颜色不一样。同样的颜色,有的是深色,有的是浅色。

引导学生发现地图上有各种颜色。在地形图中,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地,白色代表冰川。颜色的深度代表了地形的高度。

设计意图: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张世界地形图,旨在对比原有的认知地图,直观地感知地球多彩的地形地貌,引导学生发现地图上颜色所表达的不同信息,并对知识点进行分解,为后期理解地球仪做铺垫。预设时间:3分钟

2.课件展示:海洋和陆地区域分布图。人们人为地把陆地分成七大洲。

谁能告诉我有哪七大洲?谁有什么要补充的?

学生交流。

根据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七大洲。怎样才能快速记住他们在地图上的位置?

学生交流。

七大洲被什么包围着?世界分为多少个海洋?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四大洋。

小测试:识别大陆和海洋。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课前的理解,只有少数学生清楚地知道世界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基于这种学习情况,学生不能盲目地直接从地图或地球仪上获取这些信息,可以根据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图,利用老师对比讲解的方法,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预设时间:3分钟

第四,观察地球仪。

1,懂地球仪。

地球是球形的。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一个地球模型——地球仪。

老师展示了地球仪,并解释了地球仪底座、支架、球面和转轴的结构。

地球能转吗?怎么转?

引导学生明确地球绕假想地轴斜向一个方向旋转,地轴指向北极星。在地球仪上,地轴和球面有两个交点,即北极和南极。

猜测:“地球一点点,走着走着就南了”。你认为这是地球的哪一端?(北极)“那地球呢?一走就北了?”(南极)

2.从地球上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

展示地球仪,分组找出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比较并找出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海洋。

学生活动。

交流知识:最大的大陆是亚洲,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帮助他们从地球仪中找到七大洲四大洋,从而对自己的地理位置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整个地球的轮廓。预设时间:4分钟

3.观察地球仪。

地球仪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分组观察,并在记录表上写下你的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地球,分组交流。

4.交换发现。

哪个小组将谈论你的发现?

同学们可能会说:国家有大有小;有很多线,上面写着多少度;上面有很多带箭头的红线;还有很多蓝线,上面有箭头;土地里也有蓝色的水;地球上有一条红线,上面有二十四节气,赤道,青藏高原,虚线等等。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大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分组观察和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地球仪上有什么,然后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让学生有所发现,老师不谈,学生有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解决。预设时间:6分钟

5.了解纬度和五带的划分。

通过学生的观察,各组发现地球表面有许多线条。这些线条有什么特点?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台词。

①课件呈现:纬。像这样的一条线,垂直于地轴,环绕地球的一个圆,叫做纬线。

学生们打着手势。

老师提问:球面上可以画多少个这样的圆?它们表示什么方向?最大的纬度圈在哪里?知道赤道,也叫0°纬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看一看。亚洲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

②了解其他四个重要的相似点。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在地球上用虚线表示。

人们根据地面接受的阳光将地球分为五个区域。

老师的解释: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③观察地球仪边缘半圆支架上的刻度,引导学生认识纬度,找出地球仪上的这五个纬度:赤道、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6.知道子午线。

除了纬度,地球上还有连接南北极的线。

有多少条线可以连接北极和南极?它们是什么形状?指示什么方向?

学习0度子午线的规定——国际上通行的穿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子午线为0度子午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引导学生找到地球上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几内亚湾是东经和西经。

从西向东慢慢旋转地球仪,从0度经线向西读取度数。西经15度,30度...至西经180度,从O子午线起,东西分别为180度。

0度纬度把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是以0度经度为基准的吗?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来理解:为了维护英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法国、西班牙)以及非洲的完整性。传统上,人们以西经20°和东经160°划分东西半球。

亚洲的大部分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美国呢?

给我看一些练习。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的半球位置:(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东半球或西半球)

中国在一些地区(五带)

中国在东方(大陆),在西方(海洋)。

7.知道传说。

地球仪上有许多红线,上面有箭头;还有很多蓝线,上面有箭头;这是什么意思?事实上,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表面的事物。这就是传说。

引导学生认识传说。

清除:红色箭头线表示暖流,蓝色箭头表示寒流。

高度计:有不同的颜色。

了解比例尺,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国界,洲界,首都和一般城市。

分组比赛:根据老师的口令,根据地图标识,快速找到相应的位置。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最大的沙漠;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知道纬度来理解南北半球和五带的划分,并解释经度和经度。通过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了解传说和寻找地理位置,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认识。预设时间:12分钟

五、地球只有一个。

到目前为止,人类只发现了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什么会这样?谁来说说?

学生交流。

老师展示图片:人类的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工业污染,过度开采,造成地质崩塌等。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预设时间:3分钟

第六,拓展活动。

1.课后,请做一份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科普报纸。

2.做一个小地球仪。

可以用书包里的材料做一个地球仪,简单的在地球仪上画出赤道、两极、北回归线等重要的点和线。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拓展,带领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地球仪是倾斜的?北回归线的纬度是多少?.....体现了学生的探索活动不会因为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一节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新探索的起点的思想。预设时间: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