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看到自己为了孩子考个好成绩而作弊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想的?
作为学生,证书应该是大多数孩子梦寐以求的。那么,一些没得奖却想“让爸爸妈妈开心”的同学怎么办?这个问题应该很多人不同意。但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想出了这个点子,并把它当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意”。
提到期末证书,我不禁想起去年初冬假期的一件事:微信官方账号里有一条微信推文,说年底有个食堂给学生卖写证书,让学生带回家“忽悠”家长。除了正文,文章还附有一段视频材料。以下是一些摘录:
在江苏省涟水县,一家杂货店向学生出售获奖证书和2元钱,并提供代笔服务,以吸引许多学生购买。小卖部老板说,买回来可以糊弄父母,要压岁钱。反正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目前,车主已被警方传唤调查。
看到这样的事情,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可笑,然后想想就很害怕!食堂的掌柜真是“脑洞大开”,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当然,最后他也会落得“比他聪明”的下场。
这些事情让人深思:为什么现在的小学生都已经学会了欺骗和愚弄甚至是证书之类的东西,还那么“聪明”?表面上看,原因似乎只是店主在扮演“诱导”的角色,但实际上,有很多方面。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和整个大环境的造假盛行有关。
曾几何时,虚假广告铺天盖地,假冒产品无孔不入,欺诈手段层出不穷。玩具造假,奶粉造假,疫苗造假;身份造假学历造假,男友造假女友造假婚姻造假;.....假的!假的!假的!假的时候心安理得很自然,假的时候不奇怪,直到受害者习惯了。
食堂卖写奖状给学生,就是这种诈骗的一个缩影。店主唯利是图,忽略了东西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看,过年多拿点红包。反正他们也不知道是假的。”从他的言行来看,出轨是一件可以心安理得的事情。
其次,与家庭的教育环境和方式有关。
有些父母,本身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都有“假”的行为,比如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造假,其中“假离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或者对于造假现象,我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成为“帮凶”,比如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很多时候,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如果上梁不够直,下梁就会变歪。父母为别人做事不够“真”,孩子做事难免“假”。
很多家长把是否拿到证书作为奖励和惩罚孩子的标准。他们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有的甚至在大人的世界里互相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孩子。孩子是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面对利益相关者难免会犯错。
再次,与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方式有关。
说白了,很多学校已经不是净土了。为了学校自身的利益,比如学校要接受上级的一次检查或评比时,很多学校领导都暗示师生配合舞弊以通过检查或评比,有的甚至在师生会上“公然”要求和威胁学生作弊。这样的教育环境能不误导学生作弊吗?这些现象遭到了网友的愤怒批判:难怪“毒奶粉”“假疫苗”横行,原来是这样的学校教育环境被“传染”了。
学校的教育环境是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是一方面。如果老师的教育方法不恰当,也可能误导孩子作弊。在这里,我不是说老师故意让孩子买“证书”作弊,而是说有时候老师也会犯和家长一样的错误。
那么,通过这种方式,能否引导孩子诚实守信呢?
我认为有必要解决上面提到的三大问题:
国家应加大力度打击诈骗,净化社会空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长要以身作则,自觉抵制一切欺诈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改变家庭教育的奖惩方式;学校要坚守道德底线,守住育人净土,努力引导学生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