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数学教材为基本的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现实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体、小组、小组等多种尝试,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进度,做到少干预,努力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愿意并敢于表达所知所想所为的民主氛围。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探索的欲望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为强烈。”针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教“圆的认识”的时候,我问学生“轮子为什么要圆?如果不用圆形,可以改成椭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就这样,本来是普遍现象,却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啊,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呢?圆的特征是什么?如果换成另一种形状会怎么样?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第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究的乐趣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因此,作业活动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建立起自己对数学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数学,学好数学,而学生只有更好地理解数学,才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生活现实。通过数学和创造性探索活动的过程,是学生感受、体验和思考的有效途径。如“教圆周率”,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之前,首先要说明探究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即用滚法和绕法测量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之比,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这个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渐得到提高和激发。

第三,放开时空,引导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给学生探索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让学生自己选择方式,自己设计活动方案,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来获取知识。是不是学生自己解决,不用提示;学生可以自己思考,不用暗示;如果学生能自我评价,先别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比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给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其面积。学生可以尝试用各种方法计算它的面积,比如画正方形。老师可以给出另一个全同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看看能否用这两个全同三角形计算其中一个的面积,而不用画正方形。可以试试你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吗?学生讨论合作后,会试着把这两个三角形做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长和高,发现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正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虽然拼写方法不同,但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合乎逻辑的。由于实验探索的时间是留给学生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从多个角度探索问题的结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这个结果是通过学生的独立尝试、实验和交流获得的。因此,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远比老师简单的说教要深刻。同时,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丰富,探索能力大大提高。

第四,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学习是一个全身心参与的过程,充满了学习主体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但是,学习是一个* * *过程,学习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智慧和情感影响最终会深刻影响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共同进步。比如讨论“三角形内角之和”时,先组织学生用量角器实际测量各角的度数,再计算各三角形内角之和。之后,* * *与更正后的数字相同。这时出现180以下的情况,无法得到完全一致的答案。此时,老师抓住了这个矛盾,问道:“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的确切度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分别拿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在折、剪、拼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推断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就这样,队员们积极讨论,相互配合,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