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操作小组合作?

1.营造自由安全的氛围。

“每个学校都要珍惜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能充分发挥人的智慧。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我经常让学生先说说学习中的难点,说说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现象,找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提出奇怪的问题,有独到的想法时,老师不仅要及时肯定,还要让学生知道他的想法是有价值的。

教师必须热爱和保护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培养探索和合作精神。记得有一次,在讲授圆柱体的特性时,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推导出“圆柱体展开后的侧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这时,一群人举起了手,他们认为“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正确吗?我一边想,一边说:“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但是老师无法证明它是正确的。哪个团体可以证明?”每组的学生都进入了激烈的思考,很快就想出了几个方案。再比如,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发生争论,很难做出判断。这时可以邀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老师只能旁听,或者偶尔“打断几下”含沙射影,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所有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别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比如数学总复习,我们采用“同质小组”的形式,自己选择复习内容,设计习题,然后带到小组,让大家有机会练习,有不懂的地方合作解决问题。

(2)积极参与。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上的主角。一节课,老师聊得很开心,喋喋不休;学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或沉思,或喃喃自语,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对提问没有兴趣,如何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合作过程中的唯一主体,让学生从配角变成主角,主动参与。比如我教圆的面积,不是直接教,而是让学生先自学课文,老师引导学生“你还会拼什么图形?”四人小组通过讨论和实验操作,将圆分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计算出各自的面积。然后把研究成果给大家看,然后集体归纳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团队成员齐鑫一起努力,一起练习,一起计算,* * *得出结论,真正做到了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精心设计合作的内容,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自己的疑惑。在合作中,我们争论,发现,改进。比如在教“认识圆”之前,老师质疑“车上的指示器记录的公里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因此,新课引入了提问“为什么汽车的轮子是圆的?”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各种方法进行实验和演示,把指示器、轮子和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搞清楚圆的周长,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3)差异化参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允许部分学生暂时达到低标准要求,可采取“同质组”形式。高水平的小组可以让自己讨论,学生面对面交流想法。中层小组可以先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示范进行讨论和回答。低水平群体,因为在群体中平等相处,没有心理压力,和同学一起提问,自由辩论,始终保持着热烈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积极获取知识。而“异质同构”本身也有其不同之处。

3.上课一起努力,各取所需。

这里主要是指合作,分工明确,以合作为主要思路。合作主要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在师生合作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增加与学生的亲近度。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要用“角色互换”来拉近师生距离,增加感情。我组织讨论的时候,一般都是趴在桌子上,像学生一样和学生讨论,这样情感交流就没有障碍了。

就人员构成而言,生生合作可分为异质群体和同质群体。从组织内容来说,有语言合作,也有作业合作。语言合作,交流或讨论时,小组内每个同学都要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其次,说话者不仅要善于说话,还要善于倾听,给每一个伙伴发表意见的机会。然后,进入小组辩论阶段,允许发表意见,但要以理服人,争取小组意见的统一。在与全班交流时,小组会派代表发言,可根据水平差异和难易程度派出合适人选。当小组成员不能完全描述时,也应给予适当的说明。作业配合通常它指的是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或者是一个运动量大,反复计算的习题。如果每道题都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能有效地提高效率。一次活动课上有个问题:“一包烟长9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这样的10包可以包成一个长方体,叫做长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能设计出多少种不同的包装方案?哪个最合理?”我先让学生讨论了几种可能性,学生通过研究提出了九种方案。老师一个一个演示,要求分组比赛,哪组先完成。这个问题太重复了,一个学生算不完,一节课根本算不完。所以在计算中,各组明确分工,根据组员的能力合理安排。能力强的做了两题三题,能力差的只做了一题,从而快速完成任务。这样就复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求解方法,减少了计算中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学习效率。再比如,在复习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中,有两个边长分别为cm和3cm的正方形。请从它们中任意找出三四个点,用线连接起来,求出图形的面积。”在这个问题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单靠一个人很难快速回答,而且有很多疏漏,需要通过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

4.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提高自我意识。

如果群体活动没有一定的规则,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大方向,引导学生合作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注重小组长的培养。重点提高团队领导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刚开始的时候,组长的人选可以由老师指定。到了一定时间,小组会先评论,再自荐自荐,小组长会重新确定。第三,引入竞争意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比赛。同时,组内也要有竞赛。与之前相比,有哪些改进,有哪些不足?和团队成员比,谁的方法多,谁的发言多,谁的设计最好等等。比如总复习,通过组长的统筹安排,小组四个人积极参与其中,认真复习,互相约束,学习成绩才能逐步提高。

5、积极评价学生,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持续的成功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欲望,闪出各种思维的火花。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绪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必须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对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并给予高度肯定的评价。但是,教师应该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观点中的缺陷,引导学生,使他们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调整,从而减少合作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合作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小组有意识地谈论学习策略,做出适当的评价。第三,注重评价中的鼓励感。一次无意识的表扬远比十次批评有效,所以老师要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推导出“圆柱体的边长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老师随口夸了一句“真是天才”,让这群人在以后的学习中进步很大。再比如,老师一定要对比赛中获胜的队伍给予大力表扬,让学生加强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