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寄宿制小学生的卫生习惯
1,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班主任一方面承担着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种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重任。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成为学校工作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每学期制定培养学生生活卫生习惯的计划,并付诸实施。通过班级活动等形式,开展培养学生生活卫生习惯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另外,班主任还有榜样示范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尤为重要。
教师的行为应充分体现其教育本质。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都要指导他们怎么做,同时也要配合他们做好工作。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我悄悄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地面脏了,主动用扫帚扫;桌面脏了,自己擦;桌椅歪歪斜斜,排成一排...诸如此类。久而久之,学生们在无声的榜样教育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2、遵守法律,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特点,按照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规律,不同年龄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卫生习惯内容。讲清培养健康习惯的目的和意义,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培养。刚入校的新生重点教他们正确的住宿习惯,如:按时作息、睡觉,不喝生水,勤换衣服,铺床叠被,保持宿舍整洁。以后逐渐要求他们自律,自我管理,不乱扔纸屑杂物,保持教学、宿舍、公共场地整洁,衣着整洁得体,精神面貌良好,学会整洁,学会整理房间。
3.建立制度,规范重复训练。
方圆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完善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化训练中至关重要。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培养、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幼稚的心灵上烙下良好的习惯。比如常规课堂训练:课前认真备课,学习用品要整齐摆放在课桌指定位置。课间行为训练:看到地上的垃圾能及时捡起来,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个人卫生训练:保持指甲、手、脸、衣服清洁,饭前便后洗手。这种训练要长期坚持,不要两次提醒学生就能做好。
4.以环境育人。
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或成长的环境,充分利用文化窗口、固定标语等。宣传和提醒学生。各班的教学和宿舍要精心安排,随时随地围绕教室教育学生注意卫生习惯。总之,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清新宜人的自然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5.用活动教育人
(1)开展以健康知识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主题班级团队活动是教育学生自我的好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教育。我们班每半个月开展一次以良好卫生习惯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如“热爱学校,美化校园”“注重卫生,从自己做起”等,将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与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联系起来,通过班级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实践。
(2)开展文明宿舍、文明示范班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宿舍、班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健康意识提升为健康行为表现。
③进行个人卫生检查。
老师和班级卫生委员会一起,对本班学生逐一检查,使卫生工作细致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也有利于督促、指导、查漏补缺,最终使学生习惯自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家庭学校* * *教育
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不仅是自己的父母,更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和榜样。家庭环境的状态和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培养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影响具有早期和长期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无法替代的。无论是学校老师同学的影响,还是社会上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分不开的,而家庭的影响是长期的,终身的。
所以一定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让他们提高认识。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要带头做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老师和家长之间应该进行互访,互相受益,互相理解,建立友好畅通的交流平台,更好地达到家校育人的目的。
总之,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和教师的不断监督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卫生标准,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滴水穿石,长年累月,让教育的养成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督促学生自觉养成各方面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