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解题水平

一、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上,也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思维方法来保证。审题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进行考查,使问题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这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在最初的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题目并建立表征;二读题目,澄清问题;把题目看三遍,找出重点,标出来。其难度主要体现在“标注关键词语”的要求上。老师也可以利用“陷阱题”,不时“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第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模式识别能力。

数学充满了模式。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表明,一个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感知迅速找出在某种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因为他拥有能够快速记忆的知识?从经验中恢复的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正确识别问题模式,就能迅速收敛思考问题的范围,这是正确选择解题思路的关键一步。

目前,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情景语言缺乏常识性的理解,不能利用相等关系解决问题,即不能找到问题中各量之间的关系,这属于模式识别研究的范围。变体训练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化中理解与应用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通过背景的变化达到强化模型的目的。在变式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实现模式识别——对代表性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决不能就题目讲授方法。传授理念,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第三,引导学生总结和理解常见的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归类并上升为数学思维的能力。

与数学基础知识相比,数学思想具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包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范畴,用于理解、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只有总结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理解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书本和别人的知识技能才能变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的旅行问题,如果学生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第四,注重解题策略的复习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能力。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题后对自己的解题活动进行回顾、讨论、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解题后不思考等于不收获”、“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这是数学解题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不是简单地得到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只有通过概括才能升级,概括的水平越高,迁移的半径越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个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解题教学的回顾来达到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解题的复习。详细分析与学生一起解题的结果和解法,总结同类型问题的主要思路、关键因素和解法,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加以掌握,并运用到新的问题中,成为今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第五,适当训练开放性和新题型,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我们可以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所,如学校图书馆、教室等,创设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体验成功的快乐。还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将一个问题改编成几个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加以分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思维。

总之,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觉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注意以上几点,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且有助于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根据需要筛选处理信息。主动寻求解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倾听、交流、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数学密不可分,更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