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满族小学校史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满族知识分子和热心教育工作者目睹“广州满族失学儿童占适龄儿童的49.5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0%”,于是商议建校事宜,并征得旗代表、庙会经理王煜全同意,将位于光塔路89号的“祠堂”作为校舍使用。舒丹安、舒宗禄、童子石、杨更山等上层人士也给予了支持,并得到了陈晗乃夫的资助。学校董事会成立了,王玉林被选为主席。据推测,王宗友和李建辉负责组织和管理学校。35年6月,民国向广州教育局申请开办,学校定名为“广州私立国光小学”。经批准,任命王宗友为校长。同年9月,正式开课。
国光小学成立之初,按照“完全小学”的规格,6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教学班,8名教师,109名学生。民国37年夏(1948),在满清红旗管理团的支持下,决定自筹资金在校舍前座修建二层,面积200平方米,作为教室和活动场地。学生人数增至228人,其中满族学生占30%,12人是专职教师。
1949 10 6月14日,广州解放,国光小学继续上课。1950 7月1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局下达2876号指令:允许广州市民办国光小学补录,批准王宗友继任校长,任命李建辉为教学主任。
1952 165438+10月广东省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后,根据满族代表的意见和要求,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转交广州市人民政府处理。广州市教育局同意适当开发一部分满族国光小学,并给予财政补贴,用于容纳满族儿童。此后,学校教职员工待遇和满族学生收费均按公办学校办理,学校的管理和人事调配由广州市北区人民政府领导。到1952学年,满族学生比例提高到35%,学校设施比以前更好。增加了两个分教学办公室和一个操场。?
1954 165438+10月,校领导王宗友主动将满族国光小学全部财产捐给政府,由广州市教育局接管。为了尊重学校的历史,将校名改为“广州国光小学”,然后拨款修建了校舍。主管民族事务的广州市民政局每年也拨出少数民族教育经费,作为满族师生的额外设备和补助。到1956学年,在该校就读的满族学生有322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4.438+05%。1956年8月,广州市教育局接受学校和满族人的意见,将广州国光小学命名为“广州满族小学”。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满族小学扩建校舍,红旗的管理班子决定将原有的校舍(旗祠堂)无条件捐献给国家。学校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多平方米扩大到1.800多平方米,建成了4层教学楼、20个教室、一个活动室和一个中型操场。?
“文革”期间,满族小学更名为越秀区民族小学,原校长满族人王宗友调离学校。满族儿童也被限制进入自己的学校,满族学生的比例明显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校长王宗友于1979年8月调回学校。同年9月,1,广州市教育局批准恢复校名为“广州满族小学”。不久后,恢复了少数民族教育收费,重申满族子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在全市范围内招生。?
满族小学办了40多年,越办越好,不断完善。高达1990,毕业生4000多人,分别在工商、财贸、文教、卫生、体育、文艺等系统工作,有的是各条战线的名人和先进人物,有的是海外企业家。到1990年,满族小学共有16个班,学生701人,其中满族学生86人,占全校学生的12.27%,教师46人,名誉校长2人。有体育室、图书馆、广播室、科技室、音乐室、接待室、少先队部、电脑室等。每个教室都配有电风扇和投影仪,这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