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生活建构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生活建构

——读《教育需要坚持“儿童立场”(草案1)的思考

如今,每读到一篇优秀的研究成果,我都要静坐沉思:思考这个关键词和那个关键词的区别,思考不同学校、不同阶层的生活建构的区别,思考革命实践和研究实践的区别,思考借鉴和创新的联系和区别...脑海中太多纵横交错的闪现,有时一帧定格放大,有时无数帧连成场景,有时无图无尽思绪。做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听说读写做思是专业成长的最佳选择。

读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原副校长袁,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一定是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行动有学生,发展有学生的教育。袁校长九年的研究实践,逐渐明确了她对儿童立场的内涵,形成了学校教育实践的转型策略,非常令人钦佩!

第一,你能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吗?

之前如果有人问我,你作为班主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读懂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看过袁校长的一段经历:“我当副校长之前,做过班主任,也做过大队辅导员,我觉得我和学生们很亲近。但是,当我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李小文教授交谈时,她接连抛出了几个问题,让我无法自信地给出答案: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们学校(班)的学生和其他学校(班)的学生有什么不同?他们长大后有过哪些烦恼和快乐?他们的成长愿望和需求是什么...”

我开始仔细思考这些对我同样重要的命题。我试着回答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1)你了解你的学生吗?

明白,就停留在表面。比如我以为我很了解一个学生。她快乐、积极、乐于助人且勇敢。是真的吗?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大吃一惊。在某一科的学习活动中,她可以随意破坏别人的学习活动,可以打她,踢她,扭她,在同学面前表现得更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所谓的“校园欺凌事件”?是不是科目老师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及时制止?是一次又一次被欺负的同学的宽容?还是人性中有善有恶?问她是否应该向父母反映此事,她说是;问她你爸妈知道了会有什么反应,她说打!问问被欺负的同学为什么不及时告诉老师。她说告诉老师没用。问她为什么不拒绝暴力,她说怕失去友谊,友谊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心中的秘密,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吗?你真的明白吗?你真的明白吗?我们是袖手旁观而无所作为,还是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多问为什么,多观察了解,多采访个体,多正面引导。在青春期意外萌发,面对眼前的困难束手无策的时候,得到更多的理解、帮助和引导,对他们健康、快乐、有尊严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2)你们班的学生和其他班的学生有什么不同?

我们班的学生积极,阳光,热爱生活,面对困难。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具体体现在:

7班(1)的每个学生都很有礼貌。做义工的这两天,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主动打招呼,不乱丢垃圾,感谢司机等等。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但是可以看出他们的素质和修养。有礼貌有教养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愿意帮忙。.....你带的班凝聚力很高,真的像个大家庭。任何一个中途转走的孩子都会让人感到难过,所以孩子的话最打动人的是真情...(家长评论)

比如我们班游学的策划和实施都有了些微的改进,比如做漂亮的文章,找资料做景点游览,每人十分钟介绍景点,设计活动方案等等。在我带领他们进行了几次游学后,学生们冒着困难,自发组织甚至独自前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学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进步和收获。(老师的评价)

调查:我们班的学生和其他班的学生有什么不同?

学生甲:我们班的学生没有“中二病”,没有叛逆期。他们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老师问:“中二病”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吗?学生甲:我感觉“中二病”是指青少年特有的自以为是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因为我们班的同学比较和谐,谁也不欺负谁或者说了算,也不认为自己都是对的,所以在我看来,我们班是比较好的孩子。学生甲:老师,我自己查了一下,然后想了想。我想补充一点,“中二病”也是父母工作忙,被同学孤立,不被社会认可(或者认为是这样)的主要原因。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冷漠的环境压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在网络中寻找自我价值,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逐渐脱离社会。虽然我们班有些同学喜欢玩游戏,但他们并没有沉迷其中,至少他们可以控制自己,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和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孩子不一样。另外,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一视同仁,不分好坏。无论我们的成绩好坏,他们都在我们身上寻找闪光点,从而鼓励我们健康成长。这应该是因为很多学校的学生没有这个福气,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校和班级很幸运,很幸福。

学生B: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并且有优秀的家教,懂礼貌,顾全大局。两年的相互陪伴,教会了我们珍惜眼前的人和事,珍惜友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平凡的事,让平凡而枯燥的时光变得可爱而生动。他永远不会担心和同学在一起,没有话题可聊,他关心身边的人多过关心自己。互相帮助,总是先想到解决别人的困难。

学生C:比较团结,乐于助人;活泼积极参加活动;很乐观,勇于尝试;多才多艺,我们的“七色花中队”有凝聚力!

学生D:拔河的时候我们互相讨论,大家都会出谋划策,团结一心,都会为班级做贡献。大家学习的时候沉浸其中,玩耍的时候放飞自然。这就是我们班和其他班的区别。

学生E:我们班的学生很团结,比其他班更和谐。女生不会因为体育节表现不好而像其他班的女生一样责怪男同学。(学生的评价)

(3)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过哪些烦恼和快乐?

到了六年级,他们最大的烦恼就是“与同学相处”,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需要互相认识、了解、理解、接纳,有时难免会产生矛盾,这将成为他们成长的烦恼;到了七年级,他们最大的烦恼就是“精神力量不足”。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和学习要求的提高,有些同学似乎力不从心。另外,小学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就会有自暴自弃的可能。到了八年级,他们最大的烦恼就是“青春期交友”。有的同学沟通能力强,有的同学沟通能力弱。他们有一两个知心朋友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成为他们的烦恼;他们在九年级的时候,最大的烦恼就是“升学的烦恼”。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选择与被选择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这么说似乎犯了“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想”的毛病。没有调查,没有访谈,没有数据,没有样本,如何对学生的困扰下结论?而且“一年不变,三年为大变”,每个学生的情况差异很大;“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学生。“成长有时发生在一瞬间”,所以学生的忧虑昨天、今天、明天都不一样。烦恼是这样,快乐也是这样。差异很多,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用科学的方法测试和评价,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4)他们的成长愿望和需求是什么?

他们普遍需要尊重、信任、理解和帮助,不希望老师拖他们的课,随意占课,布置很多作业,或者变相惩罚他们。这似乎又犯了“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测”的毛病。看来我得在开学后做一个问卷调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假设的情况。

之所以说这一切都是表面的,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和他们的成长需求。袁校长九年的研究实践经验告诉我,学校教育只有承认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才能尊重学生的决定和选择,理解学生的一言一行,并与之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儿童地位的确立和坚持不能局限于言语,而需要转化为学校教育的内在构成和教师的教育行为。

所以,教育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不能“我想当然”或“凭想象”,而要接地气,要更深入学生生活,研究学生群体和个体,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只有我们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尊重并参与创造学生的班级和学校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站在同一个角度看待身边的事情,才会尊重学生做出的决定和选择,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与他们有* * *的思想情感之声,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入教育的最佳状态。

第二,能否坚持“学生立场”,设计与每个学生成长相关的活动?

一、实践儿童立场的“根”,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从普通的教育现象中找到蕴含其中的成长问题,从不寻常的教育现象中读出学生的成长需求。二是坚守儿童立场的“灵魂”,教育每一个学生。立足学生发展,根据不同年份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同龄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第三,坚持儿童立场的“体”,用活动丰富学生的童年。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放开手脚,“玩”出新意,“玩”出更高的境界。

(1)学生的成长需求是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需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需求;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成长需求...“成长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词汇,它要求我们:一方面,努力通过学生的作品,如作文、绘画、剪纸、舞蹈等来解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倾听学生的知心话,并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从成长发展的角度了解和欣赏学生当前的成长状况。

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促进每个孩子变得美好,让他们能够找到最好的自己。班级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改进和提升都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提升。

(2)教育如何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的教育努力已经从关注个别学生转向关注全体学生,从关注抽象学生转向关注具体学生,从学习他人的理论和观点转向具体研究本班学生,从相对单一的研究视角转向综合的研究视角。”

以前我比较关注班里的特长生。他们可能有学习困难,行为偏差,或者家庭特殊,但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更多地强调这一方面,我们就会更少地强调那一方面。如果我把50%的精力放在个别特长生身上,对其他同学不公平。所以袁老师的“关注全体学生”、“关注特定学生”、“研究本班学生”、“综合研究视角”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是班级的学生,个体的成长带动班级的进步;同样,班级是大家的班级,班级的提高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两者不可偏废。学生的个体成长是在整体构建、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全员关注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3)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来坚持儿童的立场?

我从一位著名班主任的经历中了解到,优秀班集体的参考标准是:充满积极向上生活的学生,认真敬业的教师,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稳定健全的班级管理团队,能激活学生生活的班级文化,有热爱学习的整体氛围,师生关系和谐,班内无欺凌现象,有健全的常规考核,取得好成绩。优秀班集体的评价标准以学生个人情况、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发展为依据。任何没有学生的教育都是没有意义的。

坚持儿童立场的活动,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得到他们的集体认同,有助于他们的个体成长和社会成长。

在“建班育人”的两年时间里,我们班从“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谱写青春成长的序曲”到“美化课堂环境,优化育人氛围”,“分享我的成长故事”,“基因密码”,“我和我的家庭”,“青少年皮肤病防治”,“如何度过十一假期”的家长智慧课堂。“探访名人故居”、“探寻绍兴文化之旅”、“寻根问祖”、“天目之旅”、“安吉之旅”等“班级特色活动”正遵循成长需求、学生爱心、家校合作、* * *共同成长的理念,坚定地走在“改变生活状态、激发学生能量、促进学生成长、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道路上

第三,如果学生的能力增长了,你会“优雅地退出”还是“坚守岗位”?

花时间和精力研究“自己的学生”,把握“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需求”,以学生当前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成为教师确定不同年龄学生不同发展目标,寻求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策划和预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有效参考。

“建班育人”两年的过程并不难。在这个过程中,为处理学生打架伤了心,为设计班级活动下了功夫,为班级面貌的全面改善欢欣鼓舞,为班级学生的快速成长感到高兴。教育需要坚持“儿童立场”。当学生逐渐学会选择、管理、约束、实现自我的时候,我需要优雅地退出,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过度参与成为剥夺学生独立成长、自由发展的权利,于是“坚守岗位”成为“优雅退出”,这是班级生活建设中民主管理的又一关键而实质性的一步。

四、班级活动,班级生活建设,为了谁?

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主动走进儿童的内心,敬畏和参与创造学生的班级和学校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站在同一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才会尊重学生的决定和选择,理解学生的言行,并与之产生思想和情感,学生才会“亲师信师”。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隐藏在学校教育中的宝藏——学生的内在发展资源!儿童地位的确立和坚持,不仅可以存在于文字中,还需要转化为学校教育的内在构成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多维度的转化过程就是儿童立场的权力生成过程。

过去,一些学生误解为,教师努力转化学困生和偏生,努力创设成长情境,绞尽脑汁设计班级活动,积极打造班级特色文化,争创区级或市级优秀班级荣誉称号,都是基于“教师需要。“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学生有一个学生的价值判断,我们不能说他的想法完全不合理。拿学生的眼光,做学生的判断,本身就是客观真实的评价标准。问题可能在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的主观意识很强,安排代课的做法让学生不服气,不接受,不认可。所以,基于“儿童立场”,他们蹲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走近内心,了解他们的兴趣选择;拥有相同的愿景,并实现他们的成长愿望。

人是一种生命。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接面对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挖掘人的能量、实现人的愿望的系统工作,那么班级建设就应该立足于个体生命的成长需要和班级发展的* * *愿景,努力低下头、弯下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