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骚扰:如何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不要每次孩子受伤的时候都反思自己。今天,我想再一次和大家认真的谈谈“儿童性教育”。每次有新闻,都是铺天盖地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性知识。

现在提到性教育,都说是为了预防和遏制性侵。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只强调了一半的事实。

简单的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无论是学前还是后学,在遇到性骚扰或者性侵的时候,即使清楚的知道对方是在犯罪,也能做的事情。尖叫,反抗?那如果大人胆子小,位置容易被发现怎么办,也许能制止他的行为。尖叫和反抗都没用怎么办?

要想有效遏制性侵,最重要的是完善立法,加强惩罚措施和力度,让对幼儿实施犯罪的人容易被抓到,受到惩罚。这是成年人应该做的。

虽然收集犯罪证据、录取和核实儿童证言并不容易,但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难题,不排除大人唆使儿童诬告。当年美国歌手杰克逊被诬告。

但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说明成年人应该负起责任,想办法克服困难。让公平正义得到伸张,让全社会对那些性侵儿童的人有一个“人人喊打”的明确一致的氛围,这才是最不应该忽视、提倡和做的当务之急!

性教育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为了卖几本性教育的绘本或微课而去提振自己的销量或名气,忽视了本应由成年人承担的对法律和执法的关注和诉求,那就是舍本逐末。

而且性教育太笼统,至少要细分为三个部分:性安全教育、身体健康教育、性别认同教育。先说性安全教育。

性安全教育

我遇到的遭遇过性骚扰和性侵的来访者,有的在五六岁,有的在小学、初中、高中。在回忆当年的事情时,他们都提到不容易告诉家人。换句话说,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

一个是小学四年级,她是这样说的:

那个叔叔和我父母是同事,他就住在我家楼下。他和我父母还会去拜访和聊天。

我没有告诉我妈的原因是她很可能会骂我不懂事。况且她一直对外人很好,对家人很严厉。我感觉她很怕那个大叔,跟她说了之后可能就没有勇气做什么了。而如果我面对的是那个人,我肯定无法清楚而坚定地解释发生了什么。

我之所以不告诉我爸,是因为我一直没有告诉我爸我自己的习惯。他总是很忙,或者和他的朋友喝酒,给我买东西或者和我谈论逗逗,我妈妈负责一切,比如我的学习和生活。

但是我的表现肯定不一样。我再也不会去那个家庭了。连续几天闷闷不乐,发脾气,见到那个人不打招呼,那个人来我家我就跑出去,等等。然而,我的父母没有看到我的变化。"

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告诉我,“那时候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他让* * *为所欲为。虽然我知道不对劲,但那人的表情和言语是如此的不同。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简直傻透了。

跑回家后,我又害怕又羞愧,说不出来。回到家,正好爸妈下班回家,忙着做晚饭。他们都没注意到我的异常,我好像故意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装作没事。但不可能没事。那天发生的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初中的一个女生跟我说,性骚扰她的是她妈妈的男朋友,但是他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他只是撩起她的裙子或者摸摸她的胸拍拍她,说小女孩长大了。如果她妈妈看到了,会半真半假的骂男朋友,但是她没有对孩子说什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一个男游客告诉我,他7岁的时候,和邻居的叔叔一起去看露天电影。电影开始前,有很多噪音的时候,大叔在他耳边说了很多。他记不清了,当时也不懂,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知道这一定是性不好的地方,因为他一直记得邻居脸上那种神秘猥琐的表情,感情茫然,深感恐惧。

我不记得回家后有什么变化。父母很忙,家里孩子多。我不会发现他有什么奇怪的地方,但是我的行为改变了。我必须记住远方的邻居。

还有很多案例,包括大家一直津津乐道的林的故事。这些案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告诉父母,父母粗心大意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常,或者观察到了异常却没有深究原因。

这里体现的不是孩子不知道这样不好,即使没有接受过性教育,也有基本的判断,而是如何当场处理,事后一定要告诉父母。

关于性安全教育,我有以下结论:

对于十一二岁以下的孩子,你不必像解释生理卫生一样解释清楚性行为。孩子记忆和理解不到位,反而可能产生误解或恐慌,对所有的亲人产生戒备心理和恐惧心理,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模式的积极建立;

只要告诉孩子,背心短裤盖着的地方是我们的私人地方,不允许任何人碰,哪怕是隔着衣服也不行。

只有爸爸妈妈给你洗澡的时候才可以。如果有人碰它,就喊停!走开!我不喜欢你!你最好赶快逃跑,去人多的地方。见了父母或老师后,告诉他们这件事,他们一定会帮你的!

告诉孩子,一定要强调,警察、老师、家长一定会保护你。不管他们的熟人,朋友,亲戚对你做了什么让你不舒服的事,或者让你觉得不舒服很奇怪的事,你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永远站在你这边,永远为你说话,帮助你!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能总指望孩子处理得当。如果你能学会性教育,你会处理的。也就是成年人学过性侵理论。当他们一下子遭遇性侵,你能保证自己能自如应对,保证自己能防住对方吗?不能!所以父母必须承担责任,成年人必须做得更多。

这里的父母,就是多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让孩子觉得你和她很亲密,愿意跟你说实话,特别重要特别的事情,让孩子把你当成靠山和安全的基地,可以信任和依靠你。这涉及到你和孩子平时的互动方式和亲子关系,以及你是否观察和了解了孩子的状态,是否能及时发现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并以正确的方式找到原因。

我遇到过一个案例,一个高二女生怀孕五个月,父母没看到,或者老师先看到了。父母要细心耐心,这是我们自己要培养的。

体育健康教育

性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生理卫生的知识。

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了各种专家和专家,各种绘本,还有其他国家的各种经验,已经说的够多了。

我只是想提醒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基本上都是6岁年级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11-12。

如果在学校不讲让自己回家看,或者在学校讲得不好,那么家长一定要站出来讲,或者找一些视频给孩子看。现在这样的资源还挺多的。

这个时代将是正式而严谨的。如果学校很全面,家长可以从生活习惯、细节等方面补充孩子不知道的东西。

我不建议家长看了呼吁性教育的自媒体文章,觉得有一天该进行性教育了,就像在学校上课一样,就拿着文案或者课本来讲。

在家讲课没那么正式。最好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根据孩子的理解,一点一点地逐步告诉孩子。

故意把这件事当成大事,恰恰说明你还没有真正把性看得自然正常。以下是一些建议:

如果学龄前的孩子问结婚生子是什么感觉,想想我是从哪里来的,或者二胎家庭问弟弟妹妹是怎么出生的,可以用比喻和类比,比如开花结果等等。不用担心用没用的术语,不规范。

重要的是,以孩子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他认为自己懂了。否则,如果一堆术语让孩子更加迷惑,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就能正确地学会世界上所有的道理。不可能的。

抓住生活中的机遇。

比如一个女孩在月经期看到妈妈流血,一个男孩在和爸爸洗澡的时候注意到了丁丁,或者一个孩子看到妈妈在晾胸罩,问了这件事,都可以及时解释。

女儿三四岁的时候,家里一个保姆给她换了衣服。她站在床上,两只小手伸出来,恰好抓住了保姆的胸口。保姆当时还没结婚,红着脸躲起来了。相反,她的表现吸引了我女儿的注意力,她故意伸手去抓。

我碰巧在那里看到了它。我过去拦住她,让保姆先出去,然后跟女儿说,这个地方是大家的。女生长大了会长大,男生不会。在这里,宝宝以后要吃奶了。保姆阿姨已经长大了,准备给宝宝哺乳了。你长大了也会这样。这个地方不能碰。你碰保姆阿姨是非常不合适和不礼貌的。别再碰它了。记住,你不能让任何人碰你这里。

女儿总是听我的话,尤其是我认真跟她说的时候。之后她再也没碰过保姆,但她开始观察我和保姆。过了几天,早上她穿衣服的时候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穿你和保姆阿姨穿的那种奶衣服,穿完奶衣服再穿裙子。因为没人告诉她bra这个名字,而且大家一般也不会说这个词,所以她一直不知道怎么说,就自己发明了这个词。

这是增加她了解的另一个机会。我的反馈是先确定她是对的。长大后会发生很多事,会做很多事。

等你长大了需要穿的时候,我们去商场挑你喜欢的吧。然后,我告诉她牛奶衣服的正确名称。并且告诉她,这个词足够我们女生知道了,不需要告诉所有人。

每个家庭都有很多类似情况的例子,就是一点一滴的注意细节,不用一天都高谈阔论生理卫生的知识。是学校做的,不是家里做的,是老师做的,不是我父母做的。

如果孩子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对生理知识一无所知,或者满口胡言乱语,那是父母十一年十二年的失职,与性教育关系不大。

不要把一切都归结于性教育。

目前北京的女生一般在10岁左右开始月经初潮,从11到12不等,大部分在五六年级。大部分女生已经来过月经,几乎在同一个阶段戴胸罩,性征出现比男生早。

以前有人抱怨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接受过性教育,月经来了不知道怎么办。这不是性教育的问题,而是你妈妈对孩子和生活都有问题。

稍微关心孩子的妈妈,在生完女儿后,一定会想起这些亲身经历。差不多的时间,她会提前准备好来月经的东西,等等。当她来的时候,她会告诉她女儿该做什么。如果她连这个都没有想到,说明这个妈妈对女儿的成长基本上是漠不关心,不到位的。或者说母女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出了问题,那么就不是性教育不到位的问题,而是整体母亲对女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的问题,是性教育知识较为具体的表现之一。

另一方面,即使你妈妈按照媒体的引导给你进行性教育,你仍然和她不亲密,你仍然不知道遇到性侵时该怎么办。在两性关系中,你要么是早恋并寻求爱和温暖,要么是对异性的冷漠和压抑,你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关系。

总之,不要死板片面地对待性教育。

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与教育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和教育。

性别是一个人作为男人或女人的社会和文化身份。除了先天的差异,社会习俗中形成的一些性别偏见和歧视在小学就表现出来了。

有美国心理学家在1983,1990,1993等做过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高年级和一年级的女生已经认为自己在数学方面不如男生,而小学阶段的大多数孩子已经坚定地认为女生文科好,男生理科好。

成年后呢?心理学家黛博拉·贝斯特做了一个调查。她让一些大学生评价一篇航天科技的论文,非专业人士有点难以理解。

结果,同样一篇论文,当作者署名一眼写成男性时,得到的评价很高;作者署名一看就改成女的,论文评价低,没有条理,论据不足。

这种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会行为、自我意识和认同、自信心等方面的成长。

当时很多女生不相信或者刻意打压自己的理科天赋,是因为有人说“女生学不好数理化,或者数理化成绩好的女生没有女性魅力”,又有多少男生因为数理化不好而尴尬!

一些调查显示,教育水平越高,性别歧视或刻板印象就越少。

在我们在学校给孩子的性教育中,社会性别角色的内容应该和身体健康的知识一样受到重视,因为它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和人格成长。

在家里,父母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去思考你向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这个话题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有的家庭只是找男人比女人优越,有的家庭只是说妈妈比爸爸好。我们没有标准答案。

我来总结一些容易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常见问题:

过于明显的重男轻女。

不要以为只在农村重男轻女。我遇到的案例,有的是位高权重、副部级以上的干部家庭,有的是知名企业家,上了富豪榜、送孩子出国留学的。

家里不仅重男轻女,还讲人格尊严和家庭地位,讲平等,讲爱情,讲夫妻分工,也像清末民初的感觉。

这种家族传承无疑不同于大城市的西化氛围和西方国家的主流认识。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一段时间出现明显的心理和行为不适或扭曲,这并不奇怪。

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当然,如果家里不重男轻女就好了。如果做不到,就要根据具体孩子的具体问题进行咨询。

过于强调男女的性别角色,即使父母认为是正确的,也要避免过于刻板。

比如,一个男人要坚强。事实是,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需要具备勇敢、坚韧、自我安慰、鼓励的品质和能力。

比如女生要细心,要温柔。事实是,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学会温柔,友好,细致。

不是强调男生应该怎样,女生应该怎样培养,而是强调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修养,品行,能力。

尤其是对于女生,不要强调“我们越是要向别人证明我们和男生一样优秀,甚至比男生更优秀”的想法。这句话的背后是别人看不起我,有偏见的预设观点,而我们的行为也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这个目标,所以我们的努力会误入歧途。

我们为自己的价值和卓越而奋斗,而不是向别人证明。我见过太多的女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职场,总是充满这样的气息,为这种气息而战,让人无法接近,不知好歹。

不要过分强调男女是一样的,绝对平等的。

男女生理上的差别一目了然,在一些心理行为上也确实存在男性整体特征和女性整体特征的差异。

比如男生在学校比女生更有攻击性,更热衷于奔跑和打斗;高中男生倾向于用暴力解决矛盾,女生倾向于背后说坏话,孤立自己;在阅读理解和言语流畅性测试中,女生比男生有轻微但持续的优势,在视觉或空间能力测试中,男生优于女生;在数学方面,女生的计算能力优于男生,男生的解题策略优于女生。

这些差异是真实存在的。自闭症谱系儿童的性别比为5比1,这也说明了男孩和女孩存在遗传差异。

过分强调相同而否定差异,孩子大了也会不同意。

与其否认差异,不如承认总体表现平均来说是不一样的,但关注个体差异,知道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警惕自己潜意识里对性别差异的看法,多做自我认知。

我有一个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很优秀。老公对她很服气,一儿一女在家被照顾的很好。

她还强调男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基本上做到了很好的分工合作,工作生活配合的很好。

但她经常对丈夫不满,觉得他不够负责。潜意识里还是希望男人当家作主。

当老公真的有什么意见或者做了什么决定的时候,她会立马找茬,总是最后证明“我还是要查,你一个人不行。”

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她的表演是扭曲的。

我们身边有很多女性都是这样的。受家庭长辈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从1949开始倡导男女平等,但社会上流行的、心照不宣的观念仍然是重男轻女,即使在北上广深也是如此。

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这种观念,在意识层面上证明我们作为女性各方面都不差,所以会有一种不公平感,会想尽办法证明我还是比你强。

因此,我们有时会挣扎。有一段时间,我们期望男人是主人。当我是一家之主的时候,我只需要协助。作为丈夫和老师,你是皇帝,我是宰相。那我得证明你没那么好。我比你强。一会儿想让男人哄自己,送自己礼物,抱自己;后来,你不得不炫耀你的傲慢,让男人道歉或赞美你的成就。

希望各位,尤其是妈妈们,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这种纠结。如果有,尽早自己解决,否则孩子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