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

自理,简单来说就是自助,自理。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孩子未来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现在的孩子大多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因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要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指出,孩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在学龄前时期。作为幼儿园,能否把握好这个关键阶段,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自理状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是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结合我这几年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增强孩子的自理意识。父母会无条件安排,这样孩子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父母会帮他们做不想做的事(要喝水,父母会带水;起床时,父母会穿好衣服...),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不要怕苦怕累,“做好自己的事”。1,正面教育孩子,增强孩子的自理意识。比如,通过谈论“我是个好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件事,为自己能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而感到高兴。又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图片讲述等)中帮助孩子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并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让孩子受到感染和教育。2.通过区分不同的行为(能自理的和不能自理的),巩固孩子的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各种不同行为的图片和视频,让孩子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第二,教会孩子自理的技能。要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一定要明确自己照顾自己的方法。孩子们在学会如何系鞋带之前,不会系鞋带。孩子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洗脸;如果孩子们不知道把他们的玩具放在哪里,他们就不能把它们放回去...也就是说,即使孩子有自理意识,即使缺乏自理能力,也做不好。所以,我们也需要让孩子学会具体的自理方法。1,寓教于乐,让孩子懂得照顾自己。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把一些自理技能制作成儿歌、歌曲、有趣的情节,让孩子在游戏和娱乐中学习技能。比如在教孩子如何系鞋带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好你的鞋带》: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手,钻进大洞,使劲拉耳朵,变成蝴蝶。让孩子在欢歌笑语中学会轻松独立地系鞋带。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个别指导。因为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于没有等级观念的孩子,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自理能力强的孩子,要求层次更高;对于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要求的标准要相对降低,不能强迫,更不能轻视,要因材施教。比如,在引导穿鞋的过程中,要求小班幼儿在区分左右脚的基础上穿好鞋;大班的孩子不仅要正确区分左右脚,还要正确系鞋带。如果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发展不平衡,系鞋带是弱项,我们可以在系鞋带的技巧上给予更耐心细致的个别指导。3、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在获得初步的自理技能后,要注意提高孩子做事的速度和质量。比如小班的孩子,一开始可能会撒米粒。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练习,孩子会逐渐掌握正确的吃法,少撒或不撒米粒。4.成功的品尝会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成功的快感是促进孩子自理的动力。当孩子进步不大时,“你很棒”、“你真的很有能力”等话语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孩子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动力;但当孩子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辅以鼓励性的语言(如“你能行”、“我相信你会做好的”),必要时需要帮助孩子取得成功,以免挫伤他们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