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与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总是对学生强调:“初三了,要写作文,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无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难度。有的老师一开始要求太高,让学生感到害怕,甚至对作文失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乐于用文字表达,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信心。”因此,这个过渡非常重要。我们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手书我口,笔示我心”,淡化作文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第二,观察身边的事,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很注重平时的积累。厚积可以薄发,“腹有诗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珍惜自己独特的感受,丰富习题的素材。”你注意的任何地方,你都会学到。只要你注意观察,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本土题材是无穷无尽的。写之前观察,写之前练习。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学生回村观察:到处都是成群的鸡鸭,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房前花果飘香,房后一排排的树,片片绿色的庄稼...自然动物园,是写山水的好素材。种菜除草,养鸡喂鸭,钓鱼捉蝉,是城里孩子体验不到的有趣生活场景;淳朴的民风,纯粹的乡愁,民间流传的美丽传说,婚丧嫁娶,体现了世界的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了导游的角色,及时介绍学生,回答他们的问题。学生们不自觉地惊呼:这些才是我们身边真正的人!这是学生亲身经历后的真实感受。我告诉学生,写作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学生们意识到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不再担心没东西可写。这时候我要求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的素材。通过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觉得自己有话要说,想写,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相关命题
农村的学生没有城市的学生见识广、见识新、见识奇。所以在教学中,命题要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不要把适合城市学生的命题写给农村学生,否则学生就没东西可写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能“有话可写,有话可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我们老师在命题和选材上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点,紧扣“农”字,写出农村的特色。比如农村的人和事,材料很多:收米、刨花、喂猪、养鸡、赶集等等。这些农民、农民的事、农民的景,都是他们亲眼目睹、耳熟能详、通俗易懂、感兴趣的真实故事。只有把自己观察到的实物写出来,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四,评价以动机为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促进孩子努力学习的欲望。请注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小学生对能带来快乐和成功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我们的作文要抓住一切机会激励学生,肯定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个符号,一句话,让他们体会到更多成功的喜悦。评价和批改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注重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同桌互评、小组复习、范文阅读、优秀作文展览、对学校广播站的投稿、学习园中好词好句好段的评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点评、欣赏、修改、锻炼,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农村作文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只要能抓住乡村教学的独特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想上始终贯彻“农”字,也能让学生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