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引导

1,加强学习,丰富理论。实验中,根据课题的研究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与改革相关的文献、文章和各种资料,形成一定的学习体系。学校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周组织教师学习一次。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订阅一份教育刊物,精读一本课改书籍,摘抄一篇读书笔记,交流学习心得。除了记笔记,课题组的老师还要求结合学与教写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选派优秀教师出校门参加带课题(问题)带任务的培训学习。通过学、训、教、研,增强了教师的课改意识,丰富了“课堂教学机制的主体性发展”这一先进理论,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水平。

2.分析教材的明确规则

一堂课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就像一出好戏要有一个好的开场白,一条新闻要有一个好的引子,一个好的乐章要有一个好的序曲。起步好,就能拔得头筹,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石头,激起思维的涟漪,产生一种渴望聆听的感染力。所以课前介绍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突出“准”字。(2)导入要衔接新旧知识,突出“趣”字。(3)导入要直观,突出“形”字。(4)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奇”字。(5)导入要有艺术性,突出“巧”字。(6)导入要笼统,突出“精”字。

3.作为一门艺术,并不是所有的课前导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糟糕的导入设计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实验期间,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公开课交流。根据听课情况,课题组老师总结了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1),对话导入太复杂。

一位老师教“分苹果(分数的初步认识)”,开头是这样的:老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夏天。老师:夏天有什么特点?生:热。老师:学生喜欢水果吗?生:对。老师:你喜欢吃哪种水果?由于之前的引导,很多同学表示喜欢吃西瓜。)老师:还有别的吗?最后一个学生说,他喜欢苹果。)老师:老师也喜欢苹果。如果两个孩子有两个苹果,应该怎么分?生:每人一份。今天,我们将学习“分苹果”(板书题目)。老师用了七道题,用了将近五分钟的时间引出题目。说实话,老师想问什么,我们一开始也不明白。小学课堂,一节课4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很短暂。前半节课特别珍贵。如果导入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使得重点内容的教学和练习时间紧张,像初任老师那样繁琐的提问,离题太远,问题很多,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干扰。因此,谈话的开场白应简洁明了,避免琐碎。

(2)情况介绍过于生硬。

我们一个老师在讲5的乘法口诀的时候,用了课本上的情景介绍,问:2008年北京举办哪一届盛会?班里只有两个同学知道是奥运会,更别提五环旗了。显然,这种导入情况对这些学生来说太陌生了。情境导入是为后期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导入话题,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事半功倍。总的来说,教材中的情境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对情境进行适当的转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现实教学,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关起门来。

(3)多媒体导入太乱。

信息技术普及后,多媒体进入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动画,生动地演示抽象的公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凡事都要有分寸,工具和手段都有适用范围。超出这个程度和范围,就会适得其反。一位老师讲了“等价替换”这一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价替换的含义,他想出了一个叫曹冲的故事,本来是个好主意。但是老师选的动画是从网上下载的QQ版。搞笑的形象和无厘头的情节,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搞笑的场景上,而忽略了对现象的思考。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浪费了时间。因此,多媒体课件导入的使用要有选择性,突出主题,切不可虚与委蛇,华而不实。

(4)活动介绍过于正式。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毫无疑问,活动中的知识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教师在使用活动导入时,要注意活动设计一定要合理,难度不能太大,活动时间要充足。他们不应该流于表面,应该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有与后续教学活动建立有机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提炼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活动。

4、集体交流总结法

在每个实验阶段,学校都会组织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交流,总结课堂导入的方法。大家都认为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最合适、最有针对性的导入方法。下面详细说几个例子:

(1),介绍尽量真实。比如“多位数读写”这一节,一个班主任可以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亿(用数字表示)。然后老师指出:这个数有很多位数。把这个数字读好,写对,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读写多位数”。

(2)巧用问题引导新知识。

比如教“年、月、日”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出示问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但是小华也是12岁,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稍微讨论一下)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提问好奇,进而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然后老师指出:今天的课你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阵地。

(3)设置障碍和疑问,激发思维

比如在教一个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展示两个图形(3×5和4×4)(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这两个数字的大小。有同学说:用挖填法比较两个数字。有同学说:以一平方分米为单位测量。在肯定了学生的主动性后,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还能用这种方法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和我国的国土面积吗?”学生们意识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切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寻找图形区域呢?怎么求它的面积?”问题萌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全班气氛活跃,学生被如何“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牢牢吸引,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借助故事引入新知识。

比如刚开始教分数的基本性质,看到屏幕上放着《三个和尚》这首歌。就在大家都聚精会神听的时候,歌突然停了,发生了争吵。发生了什么事?一看,原来是三个小和尚在为分东西吵架。我看到他们抢的都是3/6,而不是1/2和2/4。然后老师伺机设置了一个疑问,‘三个小和尚抢的份额真的是最大的吗?“你能帮助他们证明这一点吗,”这自然会引出新的教训。精彩的课一开始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情绪和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充满了活力,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这一介绍使学生能够在故事中享受自己。当你进入故事时,你就进入了教室。进了教室,就有了迫切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5)设置悬念,诱导新知识

比如在讲授“数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老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说不出来。老师接着说,我们可以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评判。这时候学生们一个个报数,老师们回答的也很快,学生们都被眼前的情况吸引住了。然后老师说,我今天就教你这个技巧(展示题目),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接受新知识。

(6)直观的导入和探索。

如“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先显示“7.00元”,移动小数点,让实际的钱数单独读出,让你认识到小数点的移动可以改变小数点的大小,然后提问引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