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生平事迹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充满血性和志气的谢深受其影响。他经常和家乡的朋友交谈,如在衡阳学习的刘泰和黄龙飞。他研读进步书籍,探索“改造中国、改造世界”之路,逐渐产生了“改造社会”的宏伟理想。每到假期,就组织大家上街演讲,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在学生中颇有影响。
1925年初,21岁的谢从衡阳新民中学(现衡阳六中)毕业,回到家乡。他立即投身于耒阳的革命活动,并加入了青年团。4月,* * *湘区任命唐子刚到耒阳任县委书记。谢安排唐子刚夫妇住在自己家里,并为唐子刚复印文件和传单。
“五卅惨案”发生后,谢和耒阳进步青年组织宣传队,深入工厂、乡村、商店和学校,发表演讲,印发传单,控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与此同时,清胡大屠杀复仇会耒阳分会成立,谢当选为复仇会副会长。会后,在复仇社的领导下,全县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罢市、罢市,组织了“敌货”检查,取缔了数百人,到城乡商店禁售日货和英国货。而被发现的数百吨日本和英国的货物在金钟门外被烧毁。
1926,谢加入中国* * *生产党,负责团委工作。“马日事变”后,谢潜入桐梓山地区,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9月9日,1927,谢、吴中昊、参加了发动的秋收起义。165438+10月6月,谢在雅江、大河等地组织农民起义50余次,随后将队伍拉到岩滩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湘南建立游击队。17年2月17日,谢率游击队攻打镇,缴获民兵步枪4支,抓获蒋慎夫等几名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
1928 65438+10月,谢根据县执委书记邓宗海的指示,到长宁水口山与矿党组织负责人宋联系,准备武装起义。1928 65438+10月26日,谢带领30余名武装农民,配合水口山工人,分两次缴获矿警枪支100余支。
16年2月,朱德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攻占耒阳县城。19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谢任县苏维埃政府特派员,负责领导桐梓山地区农民武装斗争,帮助水口山矿组建苏维埃政府。水口山矿工武装和农民武装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以宋为团长,谢为团代表。
1928四月初,正是飞影草在湘南生长的季节。谢率部上井冈山后,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独立营,任该营党代表。不久,他被调到红四军二十八团当办事员。下半年,谢在攻打永新城、龙源口后,因病来到红军临时医院接受治疗。敌人集中三万兵力进犯井冈山时,他病了,找到彭:“前方战斗这么激烈,让我参战吧。”彭被他的坚定态度所感动,把他留在了茨坪部队当秘书长。
1929年4月,红五军收复井冈山,整编部队,将谢调任四纵党代表。他深入连队,发现十一连政治工作很积极,于是总结经验,在全纵队推广,使整个纵队面貌焕然一新后来,时任十一连指导员的方强回忆那段时间的工作时说:“谢脑子快,会抓典型;特别是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很好。他在会上做了报告,没有人不认真听。”
谢对军队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有独到的见解。1930年,中央“左”倾错误领导命令红军主力夺取大中城市,组织全国暴动。谢对此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他认为“搞民族暴动是盲目的口号”,写了一篇《纪念红五月和我们在河西的任务》,发表在红军杂志《兵工厂》第14期上。文章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出发,阐述了他的观点:“我师这次向河西沦陷,其任务是使河西变红,贯穿湘赣苏区,使赣江两岸连成一片,迅速夺取吉安、赣州乃至江西省,以先取胜。”他批判了“左”倾盲动主义,帮助彭正确地执行了的作战方针。
1929年6月,红五军、红八军在湖北大冶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谢任红三军秘书长。7月,他随部攻打湖南长沙。27日,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县城。为了扩大这次战役的影响,谢和部队政治部主任袁利用黄仓坪民族日报馆出版了《红军日报》。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工作,《红军日报》第一期于29日出版,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连当时的《大公报》都惊呼:“红军在军事傲慢的状态下,还懂得重视报纸宣传,一丝不苟。我们宁愿是无辜的。”《红军日报》刊登的总前敌委员会的大部分通知和命令,也是谢写的。
8月,红一军团撤出长沙,在浏阳永和与红一军团会合,组成第一方面军。谢仍担任红一军团前委秘书长。此时部队人数比以前扩大了6倍,部队党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暂时跟不上。谢在总前敌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当务之急是加强军队的政治宣传教育;要提高全军干部的觉悟,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他同直属团党支部书记商量后,召开了党支部会议,团长彭也参加了会议。军队党组工作发展迅速。
在1930,谢还是红五军第三师的政委。上任后,他向全师政治宣传干部提出:“做好对战士的政治宣传鼓动工作!”
红军干部和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低,科学知识差。占领敌占区以后,闹了很多笑话,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你缴获敌人的收发机,听到它还在“哔……”的一声,你一边用枪托打它,一边用脚踩它,一边咒骂:“我让你再叫一声!”很难砸碎收发器来摆脱它;当我闯入白区的银行时,我只知道如何保护金银美元。看到国民党的钞票,我以为是“反动钞票”。像废纸一样,它们被撕成碎片烧掉了。在处理垃圾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些钞票可以用来购买白区部队急需的药品和物资,导致他们白白损失。
彭等各级军事领导人深刻认识到,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一支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此,军队领导强调要加强军队的文化教育。彭为树立了榜样,作出了表率。趁战斗间隙,请谢出师学习文化。每次去露营地,谢都准备好书和纸、笔、墨、砚,然后在部队其他干部战士休息的时候,教他学习文化。彭会检查店铺和检查哨位。那时候纸又少又贵,在山区是买不到的。彭每次率兵打下一个镇,就派人上街买一些便宜的卫生纸和行李纸,用来写毛笔字。他不仅学会了写新单词和短语,还练习了书法。在谢的指导下,彭日复一日坚持滴水穿石的学习,文化水平提高很快,能自己修改或起草作战命令和文件。
彭带头扫盲和学习文化,极大地促进了部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那时候很少有人识字,谁能读几个字谁就当老师,被称为“能人当老师”。为了让每个人都识字,这样他们才能正确地行军和阅读,谢建议每个人在行军时在背包上贴一两个字,每个人都可以边行军边阅读。当他们到达露营地时,他们会互相测试是否记得。
为了进一步调动干部战士学习扫盲和文化的积极性,部队各级领导还把扫盲活动渗透到娱乐生活中。例如,在墙报上举行识字测验,在晚会上举行识字比赛。设一个“识字岗”,不认识字的就不要过这个岗。这次寓教于乐的识字活动,提高了大家的识字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时候正式的文化课时间不多,很多时候政治课和文化课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讲阶级斗争,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地主、资本家、帝国主义、军阀、压迫、剥削都写在门板上,结合政治素养。有时会请一些有专业知识的同志给我们讲一些武器知识、科学知识和卫生防病知识,让我们增长见识。
1931年春,谢和他的老师彭奥率领红五军第三师师长在东固地区躲藏了25天。部队严重缺粮,战士们穿得也不够。谢和彭敖商量,动员直属机关师的职工上山挖竹笋和野菜充饥,把省下来的粮食送到连队。他和老师彭傲晚上巡逻连队岗哨时,看到战士们衣服单薄,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战士们穿。后来,谢还规定连队晚上要给站岗的战士熬姜汤,以防生病。首长的关心,激发了全师官兵的斗志。5月30日率部攻打建宁城,歼灭刘和鼎守敌3个团。随后,他率领部队参加了李安堂的罗子沟战役和方石岭战役。为了在战场上充分发挥对敌政治宣传的作用,谢组织战士用载有宣传口号的风筝飞向敌阵地,还派战士在阵地前喊话,有力地配合了战斗。
部队连连获胜,俘虏了大批敌兵。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根据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谢主持召开师党委,决定释放大批俘虏。这一事件遭到“左”倾领导人的指责,说谢“右倾”、“无原则”。谢韩文坚持真理,辩解说:“这是按照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做的,没有违反原则。”后来,有人向党中央报告了这一情况,谢被撤职,留在师政治部做总宣传工作。但谢仍然稳扎稳打。开国中将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还在感叹老首长谢同志在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围剿”时,因为释放俘虏多的问题,被打成了错误路线。虽然被降职使用,思想感情用事,但他还是很努力,特别是宣传工作,他做了很多工作。
1934 10谢领导红三军团长征。
除了做好一般宣传工作外,谢还积极参与长征途中“扩大红色”的宣传鼓动工作。“云桂传,传云桂,有扩大红军的功绩。”经过贵州桂阳、龙里时,谢总是跑到部队前面,有时也跑到战士前面。他在路边看到庄子,就走进百姓家中,轻言做“扩红”的宣传鼓动工作。很多新兵就是这样被他招募的。
4月7日,红军先头部队发现许多人蹲在前方山坡上,远远观望。谢想动员他们去当红军,便立即招呼他们。众人见此,立即退到山顶。谢韩文对他们喊道:“老板,不要怕。我们是红军,保护干民(也就是穷人),和你们说话。”结果,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了半山腰。起初,谢对老人苦口婆心地说了很多,但老人充耳不闻。经过反复宣传,两人互相问答交谈。经过老人的鼓足勇气和催促,退到山顶的人又冲了进来。谢给他们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和工农红军的重要性。一番宣传鼓动后,人群中突然站出一个年轻人:“我要去当红军,谁跟我去?”很快,人群中出现了四五个年轻人。
4月21日上午,红军经过兴仁县观音山时,谢看到一个放牛的人,鼓励他成为红军。放牛的人欣然同意。临行前,他对妻子说:“我要当红军了,要好好对待家里的伤兵。”原来这个牛人家里还有三个红军伤员。
长征途中,谢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赢得了红军指战员的一致好评。
9月22日,1935,红军顺利到达哈达铺,部队改编为陕甘支队。
长征胜利后,谢被调到红军大学当院长。入学后,他忘记了自己的工作。建校校长唐炽回忆说:“老校长谢同志被称为校长,实际上他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他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人,精力充沛。他不仅要负责秘书处、队列、组织部的工作,还要管理全校师生员工的衣食住行。虽然他工作很忙,但他总能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
1937 65438+10月20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康达”),校园由保安迁至延安。第二学期开学后,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充实基层领导,谢担任了第十三届学生队的队长。以普通学生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生活、学习、工作,组织歌唱团体,张贴海报等。,把整个团队的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不久,谢被调回学校部担任康达政治部的宣传部长。他决心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马列主义水平。国防科工委第五研究所所长、时任宣传部部长少将·牛克伦回忆说:“我们部长学习很努力。每天晚上大家休息后,他就回到自己的宿舍,点上蜡烛,靠在床上,入迷地读着马列主义,有时一读就是一整夜。我记得有一次,他给我们背诵马列主义的问题,但是他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背诵一大半...他记忆力很强。”
在宣传工作中,谢特别重视校刊《大业》的宣传喉舌《康达》(后改为《康达》)的编辑工作,对每期要发表的文章,他都认真审阅、修改。有一次,他生病发高烧,晕倒在办公室。战友们把他送到了医务室。他吞下几粒药丸,继续工作。直到校刊送去印刷,他才躺在床上。
康达大学刚开始,生活比较单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谢经常组织各种队伍搞歌咏比赛、故事演讲、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1938年,为了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谢组建了“抗大文化艺术团”。由于缺少道具,谢号召乐队成员自己制作乐器,他自己也为乐队制作了一把二胡。排练节目时,他亲自执导。“抗大艺术团”表演的节目很受欢迎,成为当时陕北著名的表演团体。
6月1939、1日,为庆祝“康达”创办三周年,谢举办了“康达成就展”,得到了罗瑞卿等学校领导的支持。毛泽东和朱德亲自参观了“康达”,观看展览后,给予高度评价。
由于谢在政治宣传方面的突出成绩,他被1939评为“抗大”46名先进政治工作者之一。
1941年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急需一大批强有力的领导人充实军队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的前线工作。谢被调到十八军任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在离开康达的前一天,他还对宣传局长牛克伦说,“我们要做好我们的宣传,不要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1942年5月,日寇出动5至6万兵力对冀中、太行、大岳、晋西北等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总部决定实施战略转移。5月25日,彭、左权率领的转移队与八路军政治部、后勤部的转移队同时出其不意地进入了辽县那乃普地区。此时日军已经发现了八路军的行踪,并以重兵包围了爱普地区。由于政府官员多,目标大,加上山区作战部队和道路少,集体行动非常困难。彭、左权、罗瑞卿、(八路军总后勤部部长)、谢等人,经过紧急磋商,决定分头突围。日军发现八路军突围的意图后,迅速收缩包围圈,用更猛烈的炮火轰击突围队。
当八路军干部战士进村生火做饭时,村外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枪声。谢拔出手枪,冲出大门,却看到日军从村外走来。谢看到敌人的火力非常密集。得知村前路口已被敌人封锁,他带领总后勤部政治部人员从村后突围。当他冲出包围圈时,他转过身来,发现背着总后勤部政治部文件箱的妻子王振东被敌人的炮火堵在了村子里。他转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进村子,帮助怀孕的妻子退到村后。然而,为时已晚。敌人发现了他们,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了退路。危急之下,谢和妻子从行李箱里拿出文件,塞进一户人家的柴火灶里焚烧。这时,敌人蜂拥而上。谢和他的妻子双双被俘。同一天,敌人把谢和他的妻子以及八路军总后勤部的一些被俘人员带到太原市。得知谢是八路军的高级干部,日军派出专门的审讯人员负责审讯。但敌人从谢身上什么也没有得到。又羞又怒的敌人对他严刑拷打,用刺刀刺穿他的肩胛骨和锁骨,用铁丝穿上,高挂在横梁上,脚下放一盆火,进行非人的破坏。英勇顽强的谢没有屈服。敌人别无选择,只好向侵华日军司令部报告,并将谢夫妇处死。他们骄傲地走向刑场。那一天,群山哭泣,大地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