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
第一,民主氛围的形成
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双方共同参与、协调完成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锻炼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质疑的能力,让学生尝到“跳一跳就搞定”的甜头,让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直接、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就很难把教学放在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就不会被打破,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唤起。他们永远是知识的“奴隶”和“口袋”。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民主。
在教学中,我以民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老师给学生布置题为“请给我一些想法”的作业,然后问:“如果你对这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什么建议,请尽量多提。”几天后,我收到了学生交来的“作业”。通过逐一阅读和分析,我筛选出可行的建议,创建了墙报,并命名为“学生的金点子”,逐步将这些点子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原因很简单:我们常说学生是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教最有发言权。通过改进,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不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况且;作业“请你给我出个主意”中的“你”字是感性的,学生愿意做,说“出个主意”而不是“出个主意”,可以消除学生的顾虑,学生也会积极去做,说“给我出个主意”,然后想到了就提,方便可行,学生也容易做到。可见这种做法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捷径。
第二,懂得多向思维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可以给,智慧不行。从个体认知发展理论来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产物,真知是知识与智慧的统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所以我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去理解。
比如我在教《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有同学建议最好题目改成《草船骗箭》。原因是:“因为诸葛亮是从曹操那里弄来的箭,不是借的。”这个理由一出,就像一滴水掉进了沸腾的油锅,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可是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像弹簧一样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从诸葛亮传令到军士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可见骗箭不用谢,借箭要谢,所以标题是‘草船借箭’。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给出了他的理由:“我觉得是借箭,因为诸葛亮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没有把借的箭还给曹操?人们借了又还。“教室里的气氛很紧张,学生们的兴趣也在上升。更妙的是,另一个学生说:“写文章的目的是赞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足智多谋,‘诈’是贬义词。题目改为《草船诈箭》,文章中心变成揭露诸葛亮的阴谋诡计。”面对这么多的个人理解和这场激烈的争论,我很高兴地说一句很有启发性的话:“你们的观点如此独特,你们的表演如此精彩。在学习中,只要你善于质疑,大胆提问,提出有创意的意见,充满挑战的激情,成功的大门就离你不远了。”
第三,质疑探究方式的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自主学习——解决已有发展领域的问题,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开发区的问题,也就是学生无法通过个人努力独立解决的问题。其中,老师不谈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悟以来在自学中完成,需要学生合作解决的问题,除了适当选择老师,让学生自由寻找学习伙伴,自由选择探索解疑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让问题来源于学生,又回到学生。除了那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全班一起努力。当然,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合,组成学习小组,自由选择解惑方案。比如阅读、实验、讨论、举例、联系实际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哪一个,然后让他们自由表达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独特的创作见解,从而提高解惑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第四,自主确定自学目标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也就是差异性。因此,在课前准备中很难克服或缩小这种质和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握的会更多,学得又好又快,这无疑对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求?如何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我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前自学目标要由学生自己拟定,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应“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代替学生的自学目标,应妥善处理* * *与人格的关系。
例如,在讲授《董存瑞献出生命炸碉堡》一文时,为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我引导学生设定自己的自主学习目标:
老师问,“大家都预习过《董存瑞舍命炸碉堡》这篇文章吧。谁愿意告诉你他最深的感受?”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
人生:“董存瑞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很可贵。”
生活:“文章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致精彩。”
生活:“文章很短,但内容深刻感人。”
生活:“作者语言生动,文字细腻。”
就这样,七八个同学连续谈了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抛出了一个诱饵:“你最想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目标是什么?”你想学什么方法?”学生们像雨后的蘑菇一样举起了手。
生活:“我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董存瑞,我的学习方法是认真学习描写董存瑞的句子”。
生活:“我以心理活动的描写为学习目标,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习的方法是抓住描述心理活动的句子,去品味。"
生活:“我的学习目标是描述细节,我想通过实践来学习。”
生活:“我的学习目标是带着感情读课文。方法就是用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让自己感受深刻。”
我肯定了以上同学设定的所有学习目标,并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花五分钟时间学习。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了学习,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总之,只要每个老师都能根据教学实践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创造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秀屿学区前云小学黄瑞英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搞好语文课。活动课对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深化语言体验、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教好语文活动?
笔者认为,在语文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放在首位,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开动脑筋,培养内在动力,激发智慧潜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个体主动、和谐、全面发展。“动”是活动课的最大特点,应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首先,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目的要求,即必须着眼于获得直接经验。即时信息为内容,具有实用性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活动课比学科课更灵活,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的体现“移动性”。
1,实用内容。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观察、动脑、口语和实践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发展能力。在一次语文活动课上,我组织学生去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了一篇小简讯。很多同学都如实描述了市场上的一些问题。比如“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乱卖没人管”“菜农担心菜价低”。在这次活动课上,同学们都很活跃,不仅学会了调查和练习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素材,只要你是个有良心的人。”
2.必要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需求或学生关心的话题选择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六年级,许多学生互相写消息。这时候就举办一堂“给你一句话”的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并写出一些有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警句。这样一来,这个活动班的学生在交流和创作上肯定是热情和积极的。他们不仅可以欣赏格言的深刻含义、结构和修辞,还可以启发和教育学生,提高他们写消息的品味。
3.竞技内容。魏书生说:“即使对于没有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对赢得比赛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自己的枯燥,带着兴趣投入到比赛中去。“的确,在竞争中,你不喜欢的东西也被人喜欢,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
第二,放开引导,让学生“动真格”。
为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准备、实施和总结中,让学生感受到这是自己的“活动”,真正动起来。
1,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始时,教师可以征求学生对活动设计和内容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以把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进行收集和准备,这其实是学生活动的一个过程。比如“有趣的歇后语”可以让学生给老师推荐一些有趣的话题。有些活动熟悉后,让学生自由设计,老师主要是引导和完善。学生参与问题。设计活动将随着特殊输入而“移动”。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了一节“诗画迎新”的活动课,学生设计了“春联”、“祝福语设计竞赛”、“灯谜”、“成语表演”、“新年决心”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的收集、学习辅助工具的制作、活动场景的布置,学生都可以参与,教师主权是做好小主持人的指导。比如“用诗歌迎接新年”的活动课,同学们不仅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己准备了水果、糖、蛋糕、卡片等奖品。
3.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技能。活动课侧重于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用脑、用手、用嘴,即使学生还没有完全完成活动的某一项内容,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比如,一开始很多老师认为大部分学生会很难完成活动课“手抄报比赛”。后来,学生被允许设计自己的布局。结果,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报的精致程度令人惊叹。当学生们看到教室里展出的作品时,他们都深感自豪。
4.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先认识讨论,再和全班交流,最后由老师总结升华。比如活动课“我能行”的最后,老师说“你收获了什么?我想采访一些学生。”这是引导学生用活动总结的一种方式。每次活动结束后,如果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主题写日记,会让学生的总结产生更大的效益。
第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愿意动”。
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在活动开始时和活动过程中,运用生动的语言、情景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强烈的看、说、做的欲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把学生带到社会和自然情境中,营造学生愿意动起来的氛围。比如“寻找春天的足迹”活动课,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刚钻出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小小的花朵,湿土的微微风,都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情不自禁地融进活动中。
四、巧选形式,让学生“都动起来”。
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尖子生表演”的场景。在每一次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被感动。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阅读鉴赏、口才训练、表演评价、调查观察、语文技能竞赛等。从给学生提供让大家“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妙选择活动形式。比如课本剧场表演赛,由于时间限制,只有一部分人决定表演。如何让剩下的同学当评委,对表演进行书面和口头的点评和打分。
第五,优化结构,让学生“一路动起来”。
为了保证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主动”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的课堂结构。比如在活动课《我能行》的节目设计中,先用激情的语言介绍情况,再“选评委”抢答案,掀起第一个小高潮。在报道“发现别人的优点”时,因为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要求很高,但满足了孩子的表达欲。然后安排了一场竞技但轻松的“表演”,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最后的“班级百佳评选”,每一篇“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
不知道是不是> _ & 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