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有效地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是小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延续,
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和保证。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旨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学生课后的练习。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作业应该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允许学生在课后观察自然事物和劳动现象,发展个人爱好和需求,满足和发展各种智力需求。
他说,实际工作应该是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分析、研究、比较——这些积极的脑力劳动形式应该贯穿于作业中,作业可以把阅读和观察、劳动结合起来。所以,
作业应该是有趣的。兴趣是学习的调节器,它的参与便于调动学生心中储存的力量。巧妙地把听、说、读、写、唱、画、游戏、参观结合起来,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活动联系起来,使作业变得有趣、有吸引力。
比如学完《冬天是魔术师》后,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寻找冬天。你可以静下心来,听听冬天雪花飞舞的声音,你可以画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冬日风景;你可以讲一个关于冬天的小片段;你也可以谈谈你在冬天发现了什么...最后,学生与他人分享他们的成果,所有的学生都充满了兴趣。
作业要科学。作业的科学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盲目追求数量,特别喜欢一些生词,让学生抄几十遍。这样的效果不仅不大,还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养成不良的作业习惯。布置作业时,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小学低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否则,学生在又累又枯燥的作业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也是极不科学的。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之间要互相协调。不仅要严格控制作业的数量和时间,还要考虑作业的有效性。应该多一些督促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少一些繁琐枯燥的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作业中启发学生思考。
语文作业要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正确调整课前作业、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关系,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看、做等能力均衡发展。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科学布置语文作业的新途径。比如教完古诗词《在鹭宿》,老师安排学生回去收集王志焕的古诗词,准备在班里评选“古诗词之王”。
。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更多的古诗词,而且知识迁移也很顺利,突出了语文要求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名著的学科性。
作业要分层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且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各方面都有差异。所以设计作业的时候要有层次。一方面,老师可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布置同样的作业,然后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抄写作业是这样安排的:能写的字可以不写,不能写的字写三遍,第一遍一定要写对,第二遍一定要写好,第三遍一定要写得又快又好。应该给学生选择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的自由。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空间,鼓励他们积极学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作业的综合实践性。“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来自语文实践。”所以,老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让学生接触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乐趣。它可以有以下丰富的形式:(1)做吧。
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语文作业和科学实践结合起来,以思维的主导性促进认识的科学性。学完课文《乌鸦喝水》后,老师可以安排回家做一个小实验。把鹅卵石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看看水是否涨了。这样,学生复习了课文知识,扩大了对事物的理解。(2)表演一个节目。
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编排课内剧种,既能让学生在表演中熟悉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比如学习《雪中的小画家》这一课,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稍加准备,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布置语文作业时,一定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要注重实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各种富有灵性的作业中拨动智慧的心弦,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让师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