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石龙中山路非遗传承保护百年老字号。
春节过后,中山路的年味褪去,两侧的特色骑楼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保存完好但略显沧桑的老建筑隐约透露着它的悠久历史。这条老街只有短短千余米的距离,却隐藏着四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物质遗产”)。仿佛伸手推开那扇门,就能回到百年前的繁华。
文:万佩珊、张小敏摄影:万佩珊
鼓的制作
三代传承,守护手指事业
在新昌鼓店,一抹阳光洒在青石地板上,木质招牌上描绘着“新昌老店”几个古老的红色大字,再加上两边各种圆形的鼓。整座房子透露着时光的痕迹。不过,如果你想移动这里的一小块青石,也要向石龙相关部门申请。
中山路全长1.4 km,新昌鼓店位于中山路中段。从远处看,这家商店并不起眼。门上没有醒目的招牌,小鼓店里却有很多“不简单”。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石龙鼓店在东莞非常有名。当时中山路上有四家店铺,分别是齐昌、新昌、金昌和心香。但以四家鼓店为首的石龙鼓店相继倒闭,石龙几乎没有鼓店。
改革开放后,新昌、金昌重新开放,叶仁和从65438年到0983年在金昌跟随岳父学习打鼓技艺。90年代后,因为新昌鼓店亲戚移民,决定合并两家鼓店。新昌鼓店,品牌名称最老,至今仍在使用,也是东莞唯一一家手工制作的鼓店。
新昌鼓传了三代,到现在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从第二代到第三代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本在石龙港务局工作的叶仁和并不打算做鼓。因为和鼓店老板姚广的女儿谈恋爱,叶仁和经常在休息和放假的时候主动去鼓店帮忙。传统手工艺人只能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也就是只传给有血缘关系的人。渐渐地,姚广觉得叶仁和勤奋好学,喜欢这个未来的女婿,于是决定把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给他。叶仁和用两年时间掌握了别人需要学习几年的技能。后来我七十多岁的公公说,他做了一辈子鼓手,现在已经无能为力了。他希望新昌鼓店传给女婿,叶仁和考虑了一会儿才同意下来。
远近闻名,制作工艺精湛。
走进新昌鼓店,总会被大大小小的鼓包围。不管是大鼓还是小鼓,每一道工序都有很多讲究,每一种鼓的制作都需要付出很多心血。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木材做鼓桶。如果祭祀鼓以东江冷杉为主,木质较硬,西江冷杉稍软。当地龙舟鼓的鼓筒是用几块杉木板做成的。最后用竹条固定鼓筒,再装上鼓囊,可以起到呼应的作用,鼓滚动时发出的声音更加清脆动听。
除了鼓,还需要做好鼓皮,这是最难的一道工序,一不小心就会撕破牛皮。新鲜牛皮拿回来后,要经过脱毛、刮油、细化、切割、风干等多个环节。从鲜牛皮到鼓皮往往需要一两年的时间。牛皮表面的毛都要刮掉。如果是小腿等皮肤比较厚的地方,需要多次开采。牛和公牛牛皮的厚度也不同。牛皮风干变硬后,会很难加工。
每当有客人来新昌鼓店定做鼓,叶仁和都会先问客人用途,然后根据用途选择鼓的材质。同一张牛皮不同部位产生的鼓皮质量会不一样,声音效果也会不一样,比如屁股的皮,声音会比较沉闷。狮子鼓、龙船鼓的声音灵活生动,需要用大面积的新鲜牛皮制作。好的鼓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因为鼓的好坏跟材料和构造有很大关系。制作鼓的最后一步是上色,然后刷上店号“新昌鼓”,挂上挂钩,一个完整的新昌鼓就完成了。
每年年底,端午节前几个月,新昌鼓店是最忙的时候。因为店里只有一个鼓手,叶仁和经常天不亮就起来干活。虽然是店老板,但叶仁和他一年四季从不晚起半分钟。他加班是常事。如果你看过凌晨四点的中山路,你一定听过新昌鼓店的敲鼓声。
新昌鼓因其精湛的工艺而久负盛名。不仅广州、博罗、深圳的人会来买,还有很多香港客户会在新昌鼓店批发庙鼓、小堂鼓、灯鼓等产品。新昌鼓在香港小有名气后,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和北美的华侨,新昌鼓风靡全国。品牌被冒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让客人正确识别,新昌鼓店制作的每一面鼓都会刻上“新昌造”的字样,并有独特的标志和联系电话,防止他人假冒。业内人士指出,只有名气大、质量优的鼓店才会有勇气在产品上打上自己的logo。“就像现在穿暴露名牌衣服的人,只会穿名牌,不会穿杂牌。”
百年鼓店,面临传承问题
在新昌鼓店采访时,虽然不是传统旺季,但经常有人来鼓店订鼓取鼓,恰逢元宵节。一些乡镇和街道在元宵节活动中要带上几面新场鼓来“压阵”。然而,近年来,鼓店的生意并不太好。到了90年代,东莞经济开始腾飞,当地人手头也开始有点钱了。节日和喜事需要更多的场景,所以鼓的需求很大,当地市场相当理想。“以当时的价格,一个10寸的滚筒能卖200多元,现在200元都卖不动了。”这几年新昌鼓店也做了一些结合时代潮流的产品,比如新昌鼓钥匙扣,卖的不错。但是因为是手工制作,所以钥匙扣需要做的非常小。越小越难做,很难量产。
比有没有生意更让人担心的是新昌鼓的传承问题。2010年叶仁和被命名为东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2017、1年新昌鼓面技艺传承人因病去世。弟弟叶浩和接手了新昌鼓店的生意,也承担了传承新昌鼓制作技艺的重任。叶浩河在一家鼓店做了20多年的鼓,现在已经50多岁了。新昌鼓店有块白板。虽然现在才2月,但端午节的打鼓订单已经一行行列在白板上了。要解决这些众多的订单,只需要叶昊和一个人。
再过几年,叶浩河也将达到退休年龄。他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叶浩河说:“不知道,也没什么打算。”传承人叶仁和的两个女儿都不愿意学打鼓,因为打鼓赚不了多少钱,而且很辛苦。叶仁和也说了,不能逼女儿学。采访时,叶浩河的儿子正在店里帮忙。当我们以为他在学制鼓技术时,叶浩河介绍说,他儿子现在在安学医,不过是寒假过来帮忙的。他没有真正学过架子鼓,以后大概也不会这样。当我们问叶昊和他的儿子是否对制造鼓感兴趣时,他低声回答道:不太感兴趣。叶浩河经常跟儿子说,我们要有责任感去继承这件事,但同时我们也有自己想做的事。
兴林诗琦制作
百年舞狮店,传了四代。
从中山路拐个弯到太平街,很快就能看到一家门庭若市的店铺。店铺门口堆着大小不一的红桶,进来的人总能感受到些许喜庆。门的右侧是一面巨大的锣,一个威武的狮头高高悬挂在天花板上,鲜艳的色彩让店铺显得灵动。这就是百年老店——德和兴舞狮麒麟店。郭润堂是舞狮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年来,他和狮子头朝夕“相处”,形影不离。郭润堂介绍,德和兴舞狮麒麟店由他的曾祖父创建,始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家店经过四代人的传承,从家庭小作坊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综合商店,包括制作舞狮头、麒麟头、龙船鼓、锣鼓等。
德和兴舞狮麒麟店制作的狮头由于历史悠久,质量上乘,不仅东莞本地人光顾,惠州、广州、深圳等地也有不少人购买,并已远销英国、新加坡等地。最近醒狮文化有“北上”的趋势。郭润堂说:“年前就有很多四川、湖南的人买狮头带回老家,还有新疆的订单定制狮头。”但辉煌的背后是看不见的艰辛。郭润堂的父亲50多岁不幸去世,家人认为与狮头有关,当年年底订单很多。“我经常加班,很少睡觉,每天都很努力。在一系列动作下,我的身体突然崩溃了。”郭润堂的姐姐郭毅说。
德和兴舞狮麒麟店面积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楼是店面,大大小小几十个狮子头、独角兽头挂在四周高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两侧还堆叠着各种风格的锣鼓,传统与现代交织,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人们走在商店里,但停留在庆祝的中心。二楼和三楼有三个独立的空间,承接各种制作狮头的工序。
凭良心经营,凭自己的功劳。
“凭良心经营,凭实力立足”一直是德盛的信念,每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的制作过程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
郭润堂介绍,制作醒狮头主要有六道工序:第一步扎廓,也叫扎框,即用砂纸将竹签扎成狮子头的轮廓;第二步,贴纸,将纱布纸贴在狮子头的轮廓上,反复粘贴。需要一层一层的粘贴,直到整个狮头原型出现,非常有耐心。第三步,晾干,即将贴有纱布纸的狮子头晾干,但不要在阳光下暴晒;第四步,贴花,也叫彩写,就是把纸和贴花丢在干燥的轮廓上,用各种亮片、彩纸和手工描绘,画出整个狮头、眼睛、鼻子等;第五步,绘画;第六步,粘贴装饰物,如狮子头的眉毛、嘴巴、鼻子、舌头等;最后穿上狮子背。在这些步骤中,最关键的是绑框,用竹签绑出一个狮子头的轮廓。郭润堂介绍,造骨架很难,不仅要结实,还要美观。所以要选择柔软度特别好的竹子,这一步一般都是他自己来做。
商店的二楼有一个上色车间,看起来像是五颜六色的染色油漆。
郭润堂介绍,狮子头的图案不是随意画的,每种颜色和图案都有深厚的地方文化。每种不同的图案都能赋予狮子不同的个性和内涵,让狮子头“个性化”。红刀纹代表关羽的忠诚,黄剑纹代表刘备的仁义,黑矛纹代表张飞的勇猛。仁、忠、勇的各种形象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和纹饰表现出来。最后,为了显示南狮的伟大,需要用缎布、五颜六色的绒毛等饰物来装饰狮子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还要在狮子的前额中间安装一面镜子。
尝试创新,你必须把它传承下去。
近几年狮头生产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德和兴醒狮麒麟店基本是微利经营。德和邢星狮麒麟店也尝试过链接互联网,把自己的产品带到更多的地方,但一方面网上的质量差,价格低,另一方面又没有年轻的新鲜血液注入德和邢星狮麒麟店,让其升级之路布满荆棘。“我打字很慢,一分钟只有30个字。偶尔面对电脑还可以,但是长时间面对就难了。”50岁的郭毅说,她是联合经营德和兴醒狮麒麟店的几个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的。
在梁金泉的车间里,有一股浓烈的油漆味,大大小小的油漆桶堆在地上。“我们的工作环境比较差,对身体有害,所以我很难胖起来。”梁金泉无奈地说。收入低,工作辛苦,往往让很多对传统木屐感兴趣的年轻人只有“三分钟热度”。“他们来看一看,觉得太难了。他们最多几天不会学。不管能不能传承下去,只要我能做到,我都会继续做下去。”
一双好木屐能带来无限的快乐。在人生的重要时刻,记录着命运的转折,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中山路上的德和兴舞狮店、新昌鼓楼、石龙红漆传统木屐,虽然分属不同行业,但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曾经辉煌,走向没落。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和同类替代品的兴起是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于未来,他们更像是“走”,这似乎是一种选择,但更像是唯一的选择。德和兴舞狮店受益于庞大的家族,看好手艺的传承,新昌鼓店和石龙红漆传统木屐相对悲观。
在中山路这条街上,我们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路人。老一辈的人对这些地方遗产大多略有耳闻,其中有些可以算作珍宝。但年轻一代中只有少数人听说过它,但他们对它的特点和文化一无所知。为了保存这种传统文化,梁金泉、郭润堂、叶仁和经常出入各种班级,频繁出现在重大非遗活动中,教学生们画木屐、如何打鼓、狮子头背后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非遗传承人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制作手工制品。过年过节,醒狮采绿花,处处木屐声、鼓声,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东莞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