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欲强的小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1,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关心时事,政治热情高。广大学生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的教育实践活动。他们关注新闻媒体、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形势,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
2.学生的基本道德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习惯逐步形成。近年来,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学校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活动。学生文明礼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济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大多数学生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步养成。
3.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积极向上。小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集体主义、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正逐渐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和人生的价值。
4.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尊重他人、珍惜友谊和合作意愿不仅提高。
近年来,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客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善于与人沟通,乐于与人合作,爱交知心朋友,坚持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素质。
虽然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膨胀,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可能是受“独生子女”的影响,或者是市场经济下个人意识的回归,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膨胀。“老子天下第一”、“只扫门前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和行为已经司空见惯。对于在校青少年来说,对国家和社会有多大贡献是理想,但“助人为乐”、“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等亘古不变的主题在青少年心中越来越淡。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片面追求学习成绩,思想道德观念淡化,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近年来,在未成年人教育中,一直强调“五育为主,德育为辅”,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路”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虽然学校的智育力度加强了,但这是以德育为代价的,未成年人的文化水平可能有所提高,但这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的。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都渴望孩子成功,对未成年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不准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不准看电视、看小说,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在老师和家长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班会和晨会并不是很重要,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一味注重成绩,淡化了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
2.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表现出现偏差,思想教育缺乏实效性。德育的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才能有效实现。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以灌输为形式的理性道德教育观,其特征是教师的绝对中心地位。德育内容脱离青少年实际和青少年主体,忽视德育与青少年人格心理塑造的和谐统一,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与教师的互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3.少数学生生活优越,观念错位,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奢侈浪费,高消费,不上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成年人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日益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通过调查,认为学习是为了有一份好工作,追求快感。认为在当今时代,没有必要节俭、艰苦朴素,在职业选择上过多考虑金钱的地位,追求高职位、高收入的职业。
4.少数学生精神空虚,行为不端,沉迷于虚拟世界,追求心理刺激。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由于社会转型期明显的经济利益和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给青少年的身心蒙上了阴影。音像制品、书刊杂志、舞厅等文化娱乐环境中存在“病毒”。,尤其是商业网吧,严重侵蚀青少年的心灵。许多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游戏、网上约会等。,有的导致精神上的障碍和阻碍。调查发现,周日我喜欢去商业网吧,很多舞厅我都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对学习没有兴趣。
5.部分小学生心理障碍,情绪波动,弱势家庭学生自卑心理严重,丧失自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变迁,未成年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心理压力,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在学校,学的太多,学的很枯燥,会导致学生厌烦;在家里,父母期望过高,一些学生永远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一些弱势家庭的学生生活艰苦,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内心世界很孤独,自卑心理自然就滋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