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第一,深挖数学课本,随机渗透生命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小学数学课本的例题、习题、笔记中,有许多生动的画面和令人信服的数学素材,用于生命教育。因此,要把小学数学教材作为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载体,深入挖掘精神素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简单的加法,1+1 = 2,1+1+1+1+1+1 = 7。学生做数学题时,总觉得1很小,就像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但如果七根筷子或者八根筷子排列在一起,就很难折断。这时候你可以随时告诉学生,一个人的力量看起来很小,但是所有人的力量是连在一起的:会有无穷的力量。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会有无穷的力量,这个班就会走向胜利和成功。
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了方、祖冲之等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杰出贡献。老师把这些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此外,教科书中还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令人信服的数据。比如十一卷的百分比应用题中有一道计算长江长度的题。学生在计算长江长度时,会联系四册中介绍的珠穆朗玛峰高度,让学生由衷感叹“祖国的河山多么壮丽”“我的祖国让我多么骄傲”。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1.思想转移法。
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为学生普遍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剪、割、拼、画、画,动脑思考,自然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知道一切都要自己去实践,相信事实,不能想当然。
2.比较法。
是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不同的公式、图形和解题思路,让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比较,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在实践中,经常会有一些比较中国过去和现在的问题,学生在比较中有所触动。例如,在研究百分数应用问题时,介绍了解放以来我国依靠科技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了“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给我们一种民族自豪感。
3.学科之间的渗透。
“有必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挖掘其他学科的可用资源。”比如学习统计知识,可以在小学五年级结合综合实践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再比如数学活动课“节约能源”。我们可以联系自然-能源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能源、电、天然气,从而开阔视野。将数学知识转移到其他学科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而且逐步建立了联系与转化的观点。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接受生活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德育融入数学教学的过程,而且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社会调查收集和占有材料,从而从中获得教育。
小学生做加减法时,可以自己选择道具,比如在山上采集树枝,剪成10 cm左右长,剪整齐后让他们带去学校;可以顺流而下,在沙滩上捡漂亮的小石头当道具;还可以拿一把刷子,用涂上漂亮颜色的各种材料做成木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出各种应用题。让他们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谈论漂亮的学习工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让他们体验生活,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大四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后,可以组织一次“我是小交警”的数学调查参观活动,测量不同时间段交通路口的车流量;拜访交警,汇总计算和调查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头脑风暴应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开发了智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受到了生活教育和美育的熏陶,融于学习和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