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作文:学科学的乐趣,学科学的体会和收获。

很多探究活动都需要借助实验来完成。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和能力有限,老师的期望值不宜过高,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就足够了。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现在所有的学生都有一袋科学资料,比如: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不同的云图,风向标,风力,磁铁的磁性,制作指南针,声音的大小和大小,地球电话等。,而周围的材料袋里有简单的电路,电路探测器,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红绿灯,小开关,接线盒,岩矿样品,花。例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回家用科学材料袋里的东西在一个红绿灯处做一个实验。

做完作业后,我拿出实验用品,开始做实验。我把线剪成两段,一段压在电池盒正极,一段压在电池盒负极。然后将电线的另一端连接到开关上。然后小心翼翼的连上红灯,黄灯,绿灯。我想你一打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于是我打开开关,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只有绿灯亮着,红灯和黄灯连一丝光亮都没有。

我想我不能放弃,于是我又开始了实验。仔细看着眼前的几样东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功。我想电池一定是太弱了。我在街上又买了两节电池。我自信地对自己说:“你这次一定会亮起来的。”我连接了新电池。我按照原来的步骤又做了一遍。但是还是不亮。我想不通。我几乎失去了信心。我在材料袋的描述中发现,这些小灯泡和普通灯泡不一样。它们被称为发光二极管。当它们连接到电池时,正极应连接到电池正极,负极应连接到电池负极。我突然意识到。但是它的正极和负极是哪个呢?我苦苦思索。突然发现绿灯应该是按绿灯接通的。仔细观察,我发现LED有两个长短不一的脚,长的接正极,短的接负极。我太高兴了。我把电线分别接到红灯和黄灯上。打开开关,啊!红灯、黄灯和绿灯终于亮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没有失败,怎么会有成功的喜悦?我深深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第二,学生会在探究实验中观察分析。

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学会观察不仅仅是看清事物的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在事物的众多属性中找出本质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比如,在理解* * *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各种哺乳动物的图片,找出这些动物的* * *特征;让学生观察各种鸟类的图片,找出鸟类的异同。此外,还需要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工具,如:用放大镜清晰地观察解剖油菜花等植物的结构,用视频展示平台将一些物体放大很多倍,清晰地呈现给全班同学。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专注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利用已有的实验材料和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各种实验,探索推测,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玩得开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学习热情、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调动。

比如四年级科学课“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我让学生用材料袋的材料做实验,做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小灯泡发光。在课堂上,学生们做实验,都成功了。还有一批同学反映不成功。心理上很疑惑。我仔细检查了他们组装的电路,发现它们是正确的。电池是新的,灯泡也很好,所以我充分利用了这种情况。如果电池、灯泡、电线坏了,怎么检查?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所以我让他们马上检查一下。

结果他们马上跟我说电线断了,可是好好的新电线怎么会断呢?我让学生们带上电线。小斌说电线是从小电机上拆下来的。我一听就明白了。我想马上告诉他们是怎么回事,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想清楚,然后说,好像问题出在这根电线上。你仔细检查过这根线和其他线的区别吗?

学生回去检查后,第二天中午来找我,告诉我他们发现了秘密:

一个同学说:“我发现这根铜线和其他电线颜色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盖着别的东西。”我用刀刮了一下这根铜线,发现里面的颜色和其他铜线一样。接通后,小灯泡亮了,证明了我的猜测。"

有同学举报:“我把它放在火上,发现闪亮的铜线外面有一层可燃的东西。烧断两端,重新连接,小灯泡就亮了。我知道他身上覆盖着一层不导电的东西。”我表扬了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告诉他们这种铜线叫漆包线,上面涂了一层不导电的漆,然后鼓励他们再想想。铜线为什么要包一层不导电的东西?

他们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了漆包线的作用:普通电线外面包了一层塑料,绝缘层又厚又笨重,不适合绕电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线圈。而使用漆包线(涂有绝缘漆的线)可以减小线圈的体积,增加单位体积的绕组匝数,从而有效提高电机的功率。

看着学生们欢快热切的表情,我不仅为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探索的想法感到高兴,而且在过去的常识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结论和教学的结果,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情感体验和探索实践过程。新课程倡导学生要经历动手、动脑、口头探究的过程。所谓过程化,我认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过程为中心,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观察、体验、操作、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的过程。

第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是自发的,这就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教师只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使其长期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但存在探究活动量小、活动不完整、自主性不强等问题。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探究的生命力。科学来源于生活,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研究具体的生命现象,可以揭示自然的内在规律。比如老师在上“水热胀冷缩”课时,就开始从生活中带入水,让学生猜水烧开后会发生什么。有同学说有气泡,有水出来,锅盖响。这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然后,播放水沸腾的视频。让学生讨论水溢出的原因。以上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引起他们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信心。是学生带着科学探究的欲望进入下一个环节。当学生想研究更多的液体时(科学课堂研究时间不够,大量研究需要课后完成),教师展示喷泉实验装置,为学生回家研究提供支持,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水和空气都会膨胀,空气的膨胀体积会增大数倍,迫使水从管道中喷出)。

再比如:学完电路的连接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家里的电灯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学生们从实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家里的一盏灯坏了,其他的灯仍然可以点亮。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意家里的电路是并联电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展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还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第四,从问题中探究,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探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东西和变化,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科学探究中,要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并明确告诉他们,这些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科学知识就藏在他们身边这些不起眼的东西里,积极引导他们学习,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有教育工作者说过,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绝不是优秀的学生,一群不会提问的学生也绝不是优秀的老师。“学习就是要学会自学”,一个连提问都不会的人是不会自学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只有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能在课堂上举一反三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

在“磁铁的两极”一课中,在教学预设上,老师设计了通过让学生体验各种实验方法,来探究磁指在南北方向的性质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历“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发现规律”的活动过程。在学习感受磁铁斥力和认识磁悬浮列车的活动时,老师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学生做了一辆磁力车,利用磁铁的斥力推动车的运动;用手感受排斥。二是通过课件演示磁悬浮列车的高速动画,利用情境体验,让学生通过观看大屏幕感受磁悬浮列车的快如闪电的速度。应该说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感受到了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现代高科技磁悬浮列车的模拟体验,引起了科学学习的兴趣。

课后,一个学生问老师:磁悬浮列车有轮子吗?老师没有马上考虑这个问题,只好说我们下课一起查资料。后来,老师和学生通过研究网上的信息了解了很多关于磁悬浮列车的知识: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高速磁悬浮列车系统,具有无接触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其时速可达500多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快的地面客运。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强、能耗低、运行时噪音小、安全舒适、不耗油、污染小等优点。并且采用高架方式,占用耕地少。磁悬浮列车是指利用磁力的基本原理,将这些列车悬浮在导轨上,取代老式的钢轮和轨道列车。磁悬浮技术利用电磁力提升整个火车车厢,摆脱恼人的摩擦和令人不快的铿锵声,实现不接触地面和燃料的快速“飞行”。

磁悬浮列车的推进系统是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中流动的交流电,可以将线圈变成电磁铁。由于它与列车上的超导电磁铁相互作用,列车启动。火车前进是因为车头的电磁铁(N极)被稍早安装在轨道上的电磁铁(S极)吸引,同时又被稍晚安装在轨道上的电磁铁(N极)排斥。当火车向前行驶时,线圈中电流的方向就会反转。结果是原来的S极线圈现在变成了N极线圈,反之亦然。这样,由于电磁极性的转换,列车可以继续向前运行。根据车速,电能转换器调节线圈中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和电压。从这个意义上说,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

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科学学习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信息,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