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现象:

(1)教与学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也用不上。

(2)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的方法要求两个学生与一般学生相等,导致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原地踏步,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下”,苦恼厌学;

(3)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很多学生觉得数学不好学,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很难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每个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程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不够。但是,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普遍掌握了新课程的基础知识,因此无法预测他们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研究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流程设计

为了促进我校的科研工作,我校参加了白云区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研究”。学校项目启动后,我们按照初、中、高年级成立了项目组,认真研究了区校的整体项目方案,对照新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和反复思考,最终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子项目。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具体的分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积极收集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董总裁起草了草案,并制定了项目计划。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这群老师用各种形式学习。学习了课程改革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学习与当前课改紧密相关的优秀课例,提高自己的理论理解。我观看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教授的《统计学中的平均》等课程的视频,学习了先进的经验为我所用。制定计划,时间,地点,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小学数学课堂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树立科研信心。科研活动定期在组内开展。为了保证课题研讨的质量,我们规定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要”:一是集体备课,二是全员上课,三是讲课反思,四是重视评课。每次研讨会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 * *知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深入研究课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学习内容的结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以便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设计。争取上好演示课,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探索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第三,研究成果

一年来,通过小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1)理论成果:

1,设计首先依据大纲,深刻理解大纲精神。其次,认真学习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实践设计的教师把握好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和设计实践内容。规定习题设计的内容要紧密联系教学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适量的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习题的设计要分等级,结合难度,有一定数量的基础习题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有一些综合性、思想性强的习题,但不要太复杂。尽量设计符合素质教育、有实用价值的习题,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从事课堂学习,促进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掌握新知识。我们需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开放性材料,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生动、开放、活泼、有趣。教师要将教学设计与生活相结合,要有丰富的思维和灵活的练习。

3.实践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机器”做题。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人都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要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要获得不同的发展。”习题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4.教师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1)树立现代数学教学理念。

(2)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方式。

(3)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5.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1)从教学中的“实践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实践有效性的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反思、交流,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

(2)本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研究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洞察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项目成员撰写了反思和论文。

2.实验结果

课堂教学练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生活化、趣味化的实践。

为了激活课堂上的学生,使他们能够成功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把生活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前提是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素材,习题的设计要开放、有趣、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师根据学生的新奇性、好奇心、好胜心等特点,设计生动灵活的练习。教师在注重实效的同时,科学地安排练习的层次和方法,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发展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枯燥、单调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设计并改正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做裁判,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感官参与实践。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习题,如猜谜语、讲故事、摘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种小竞赛等。这种寓教于乐、趣味横生、竞争激烈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做题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为什么不呢?

比如二年级时“认识分米和厘米”的练习设计是以日记的形式。今天早上,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去了趟洗手间。用1 mm牙刷刷完牙,匆匆忙忙洗了把脸,吃了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90 cm左右。在上学的路上,我看到一棵2厘米高的树被风吹断了,于是我赶紧找了一根1厘米长的绳子把小树绑了起来。我跑到学校,看到老师一直在教室里讲课。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一支1mm长的钢笔和一本4m厚的笔记本,认真做笔记。先让学生用知识独立思考,日记里的问题让他们笑得前仰后合。然后交流发现的问题并改正。

2.练习的多样化

比如我们反对计算中的过度练习,但是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和内化。可以在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提高实践的可操作性,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努力使练习多样化,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让学习充满乐趣。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挑战学生和自己的小比赛;把实践变成技能探索,我发现我总结了,我成功了;把锻炼变成一个小游戏,我玩,我开心,我喜欢。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科自主性,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练习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

(1)根据学习过程设计练习。

1.预备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根据新知识的必要基础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预习练习。在学习“数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单位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或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了以下练习。下列哪些数字能被3整除,哪些数字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向学生表明,带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不带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准备。学习前的充分准备会引导学生进入最佳认知状态,然后一点点鼓励和诱导就会随之而来。

2.形成练习。

为了促进新知识和学生对结构中已有概念的理解,建立了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新知识时,要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练习。比如,在学习矩形面积的计算时,要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理解面积、面积单位和矩形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运用具体的感知、概括的表象和抽象的规律。

下面的练习设计可以展示学生的知识是如何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实践中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 cm 2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 cm,宽2 cm的长方形的面积。

(2)用12(或8)张1平方厘米的纸组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宽、面积是多少?

(2)总结表象。

①答案:长方形的长度正好是5个1平方厘米,宽度正好是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是多少?

(2)现在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是多少?(每个正方形代表1平方厘米)

(3)规则比较抽象。

在以上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矩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方法,从而抽象总结出矩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巩固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地巩固新知识,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比如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时候,可以针对它的难点设计以下问题。

(1)下列公式中有多少位小数?

4×0.3()6.5×0.03()43.3×4.1()

(2)点下式乘积中的小数点。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l . 21×26 =()0.121×2.6 =()12.1×2.6 =()

在局部专项练习或独立模仿练习的基础上,根据新知识的特点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比较练习。

(二),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对练习设计有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要注重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律学习的实践应着眼于对法律的理解和操作的掌握过程;应用题的练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比如研究中的“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个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个玩具。还要生产多少玩具才能完成计划?”在这道应用题中,除了模仿练习,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题目:自行车厂9天来一直在组装600辆自行车,平均每天72辆。自行车厂是如何完成组装的?让学生知道,判断装配情况,需要将实际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出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要生产的数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维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思维定势化。比如为了纠正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多看多加”“少看少减”的倾向。你可以设计这个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萧蔷多3张。萧蔷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萧蔷少3张。萧蔷有多少张邮票?从而让学生明白审题的重要性,改变自己机械模仿的坏习惯。

(C)根据学习反馈设计练习。

新的教学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控制和提高学习效率。

长度对比练习

对于看似相似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比如用分数加减,用分数乘;求一个倍数和求几个倍数的应用题要比较练习,培养辨析能力。

2.判断练习

学生可以通过辨别错误和纠正错误的实践,对认知过程中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比如,在学习了平均问题之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一个工人1月和2月生产350个零件,3月生产210个零件,4月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

(1)(350-210+220)÷3

(2)(350×2+210+220)÷4

(3)(350+210+220)÷4

从辨别和纠正错误中,学生可以理解求平均值的关键。以上,我们根据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教案设计中的一些做法,在实际设计中要整体研究和考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分级实践

分层练习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促进思维在多个层次上逐步深入发展,不断升华知识和能力。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理解的难易程度,一层一层地剥离知识和规律中所蕴含的复杂的、隐藏的内涵,进行多层次的开发,逐层推进和激发,既从表面到内部揭示了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又培养了学生广泛而深刻的思维。

4.对实践的兴趣

兴趣是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教育人文精神的体现。兴趣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动机,是对活动持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一旦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实践,这对他们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问题和思考

1,设计课堂练习时,难度没有很好掌握,尤其是画高题的难度,有时候设计起来很难,有时候学生觉得很容易。

2.还要加强强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3.注重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

4.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教师习题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很难突破习题的内容和形式,总是习惯于按题型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