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实验小学校史

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时学校名为文化小学,由海门人楼金华创办。不久,学校更名为希鲁小学,并迁至江城桥东北李志新庙左侧三间平房(这里俗称西沙三面石板)。那时候学校是私立的,经费都是创始人筹集的。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娄金华任学校主任,邱森青任校长。次年报泰州府备案,宣彤元年(1909)获批。学校全年常规经费拨款约400元,借沿街楼宅聘请王鹤为校长。不久,学校搬回了执信以东。

辛亥革命后,学校于1912更名为“希鲁小学”。

民国五年(1916),学校更名为“小学”,金殿全、李先后任校长,陶任校董(陶为清朝学生,授知府衔),校舍扩建三间教室,后洪接任校长。1920年获准附属某高中,次年学校命名为“希鲁小学”。民国16年9月,任命阮秉德为校长。

1927年五四运动纪念日,小学高年级学生聚集在银山小学开会,倡导教育救国,高唱爱国歌曲推翻列强和军阀,赶到三面石板李志新,把神像搬走,把庙周围的坟墓和洼地填平。海门绅士丁介石和王怀庆出面集资,建了18所校舍和3所西式建筑。新校舍建成于民国十八年(1929)夏,丁介石等先生任学校董事,阮秉德任校长。1930年春,学校名称变更为“临海县七区中心小学”。

1932学校取消校董事会制度,代之以校长负责制。

1935年,任命临海张家渡人徐良绍为校长,设高低部。许多师生走出校门宣传抗日救国、抵制日货等爱国行动,学校声誉大增。

1940八月以后,抗战时期,为了师生和班级的安全,学校的学长部迁至临海白水洋。1943年,学长部从白水洋迁回海门,袁政义任校长。此时,学校名称为“海门市胶东胶溪镇联合中心小学”。

1945年8月,侵华日军投降,学校也发展起来。这时楼月初区长也兼任了校长。1946年8月至1949年6月25日海门解放,学校更名为“海门中央民族学校”。

1949年6月25日,海门解放。学校命名为“海门区中心小学”,区人民政府任命周鸿业为校长。

1954,学校简称“海门区第一小学”。

1955年6月,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海门市第一小学与第三小学合并,并将学校命名为黄岩第三中心小学。

文革期间,1970“工宣队”入校后,西门天主教堂原办的“反帝小学”被拆除并入学校,校名改为“海门红旗小学”(取《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刊登的红旗名称) )这个校名一直沿用到1982 65438+10月。

1982 7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海门特区改为椒江城区,校门前主干道由“宏伟路”改为“育才路”。1982年2月,学校采用新校名“椒江市育才路小学”,一直沿用到1992。1984年9月,学校成立椒江区第一所家长学校,组织校、班两级家委会,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取得了很大成效。1987,学校北部新建成一栋建筑面积2570平方米的四层教学楼。吴宏宝校长。

1992被椒江教育局命名为“椒江实验小学”,起到了实验和示范作用。9月,1993,缪欣育才校报创刊。从1994到10因撤市设区更名为“椒江实验小学”,一直到现在。

1995年3月,学校与杭州大学教育系合作建立教育实验基地,全面开展教育科研活动。1996年7月,学校南部建成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许校长。

1998年8月,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功”这一主题,学校开展了“双轨运行,大量读写”的整体实验。为此,学校编写了《中国经典古诗词读本》。陈玲凤校长。

2003年9月,学校提出“搞好人才培养,把名校做大做强”的口号,美化扩建校园,以非凡的勇气,投入资金购买“二建”用房,置换军分区用房,扩大了校园面积。学校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大力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2005年6月5日至2月,学校举行了盛大的百年校庆。校长张雪秋。

目前,学校以强劲的发展态势,描绘学校发展蓝图,力求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