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讲座草稿

一份优秀的讲稿,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更是教师热爱工作的认真程度。通过讲稿,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合理科学的规划可以使教学发挥作用。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讲义稿(三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个小学二年级数学讲座的草稿

一、内容:

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八单元《数学的广角——搭配(一)》第一节课简单整理。

第二,谈谈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新增加的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排列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整理的思维方法运用广泛,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标准中指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简单而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新课部分安排学生用三张数字卡放两位数,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排列开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和学生积累的知识,抽象思维较弱,理解能力有限,很多东西的安排往往存在疏漏和重复。因此,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第三,谈谈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要求,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和实验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流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索,有条不紊地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四,说话的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规律,对其学习情况的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学生喜欢破解简单的密码来引入新课。我准备了一个数字卡的学习工具,让同学们在操作中突出这节课的重点,把重点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全班注重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把静态知识变成动态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五、表示学习方法:

二年级学生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缺乏空间想象力。在心理上,学生觉得学数学很难,尤其是第一年数学的广角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不知道学什么。而且学生容易混淆排列组合。这节课,我们不会解释定义,而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所以学生很难直接学习,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但是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只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提炼。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识,发现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数学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要充分应用小组合作、* *共同探索、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思维更加活跃。

六、表示结构:

(1)创设情景,引入话题。(3分钟)

创建一个使用1,2数字解锁数字排列教学的方法。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学生拿出卡片来操作,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出话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识。(15分钟)

这节课属于数学活动课。既然是活动课,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摆”来发现问题,通过“说”来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3)休会。(2分钟)

(4)巩固练习。(18分钟)

1,变式练习:把数字1换成0,用1,0,3这两个数字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2.三个学生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方式?

3.每三个人,两个人握手1次,一个* * *握手几次?

4.去服装店。这里有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有小孩想怎么买西装?

5.儿童文学,十万个为什么和大自然的奥秘应该给萧红。哪两本书可能会被给?

(5)总结(2分钟)

让学生说出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第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讲座草稿

首先,谈谈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让学生知道克和公斤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为后面的“吨”的教学打下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公斤,再认识克和公斤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应用。

围绕本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本学科的实验方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克和公斤,对1公斤、几公斤、1克有一定的感知,了解克和公斤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和克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对克的理解。

第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该班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年龄小,他们仍然很活跃,很好玩,也很好奇。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游戏情境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发现和获取新知识,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直觉。学习风格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和优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称、谈、评、秤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主动动手、动嘴、动耳、动脑,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第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前几天学生和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也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谈谈好吗?

回答:妈妈买了30克牙膏,45克火腿肠,我的体重是31公斤,一袋大米是25公斤...

老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发现什么了吗?

生:有的背面有“克”,有的背面有“千克”。

学生有可能回答:较轻的以克为单位,较重的以公斤为单位。

2.指出题目。

老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我们买的商品的重量?

回答:用秤称一下。

3.课件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老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天平的组成和用法。

设计构思

教科书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所营造的情境与当地学生的生活现实相去甚远。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们交流了一些平时购物中的发现,学生们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让他们觉得克和公斤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这为学生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二)生活经验。

对1和克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进行:

(1)用手查: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下:一枚二元硬币重约一克。

(3)用手再看一下:一克有多重?谈谈你的感受。

(4)举一些生活中一克左右重的东西的例子。

(5)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用天平称。

(6)用手称一下学习用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对公斤的理解

对公斤的理解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进行:

(1)手称:估算一袋盐的大概重量。

(2)看标签:一袋盐重500克。

(3)老师问:那两袋盐呢?

答案:1000g

(4)用手称两袋盐的重量。

(5)老师问:用天平称两袋盐合适吗?

学生甲:不合适。

老师:我应该用什么样的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到:1 kg。

发射:1kg = 1000g板书:1kg = 1000g。

(7)找出重1kg的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8)称一下桌上的学习用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构思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授的。教师的教学代替了学生的操作和思考,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学生通过称、猜、称的活动,形成克、公斤的表征,进而充分称量、感受、列举生活中许多重约1克的物品。通过大量的运算,比如称2分钱,数学书,1公斤盐,书包等。,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越来越清晰深刻。学生从最初出现的“克是轻的”“1kg有点重”逐渐发展到用弹簧称量、估算、认识物体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自己经历的,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巩固新知识

课件显示:

1,写重量。

2.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单位。

3.连连。

4.找错了。

设计构思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公斤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一枚两分钱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公斤”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们用手掂量,用脑评价,谈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会1克和1公斤的实际重量,了解克与公斤的关系,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讲座草稿

对时代的理解:

一、内容:

本课是西施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册P82,案例1,案例2及相关习题。

第二,说出目标:

1.通过操作理解“时代”的含义;

2.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可以用“倍数”的意义来描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压力和难度:

理解时代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第四,教学工具的准备:

磁铁、棍子、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说:

(一)铺垫练习:

1,计8支,每2支一支;说8中有()2;

2.数9支,每3支一支;假设9中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点)

(2)探索新知识:

1,把木棒排成两排,3支6支。3和6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介绍新课。从一个数出发,还有其他几个数,初步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刚才同学们说的3和6的关系,都是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还有其他关系。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探索3和6之间的一个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双重理解))

2、能画图、圈出、填上,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阅读,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讨论(8 ^ 4是多少次?8 2是多少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代的意义。

5.总结:你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吗?试想:这个数里有(几个)其他数,所以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课堂活动

引导阅读,引导说出8、6、48的倍数关系。

(4)全班总结。

我们今天探索了什么?你能举例说明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字的多少倍吗?

(5)家庭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运算活动,初步理解倍数的含义,通过一个数有多少个数,认识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在教学中,复习习题的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分点,导致作业习题没有做完;第二,课堂活动有两个问题。学生对“6的8倍是48”和“48是6的8倍”这两句话的理解很容易混淆不清。这是因为我之前没有研究足够的教材和学生。

二年级数学讲义稿相关文章;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

3.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讲稿

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5.小学二年级《狼与羊》教案及讲稿。

6.小学数学教案中“理解角”的教学设计

7.不要藏着师范生要的万能讲稿,分享一下(附数学讲座模板)。

8.二年级语文老师讲课稿:《曹冲像大象》讲课稿

9.小学语文第二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们的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