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的起源和意义
+、-、×、⊙这四个符号,小学生和部分学龄前儿童已经理解,在高等数学中不可或缺。但是,它们的起源确实走过了一条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
古希腊和印度都把两个数写在一起,表示加法。例如,3+1/4被写成3 1/4。迄今为止,这种方法的痕迹可以从分数书写中看出。
如果要表示两个数的减法,把这两个数分开写,比如6 1/5就是6-1/5。
所以后来有人用拉丁字母P(P的第一个字母(Plus,表示加法)或者P来表示加法;m(减号的首字母)代表减号。比如5P3代表5+3,7m5代表7-5。到中世纪晚期,欧洲商业开始发展。很多商家往往在装载的箱子上画一个“+”,表示重量超过了一些。画“-”字表示分量不够。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使用了“+”和“-”的符号。公元1489年,德国人威德曼开始在作品中正式使用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加减法。后来,它们被法国数学家吠陀推广开来。
在中国,以“李善兰恒等式”闻名的数学家李善兰也曾用“⊥”表示“+”;用“▲”表示“-”。因为当时社会上广泛使用计算和珠算做加减乘除,所以没有创造特殊的运算符号。
后来人们开始采用印度数字1,2,3,4,5,6,7,8,9,0(称为阿拉伯数字,但发明者是印度人),同时也采用“+”和“-”的符号。至于符号的使用,也不过300年左右。传说英国人威廉。
中世纪时,阿拉伯数字非常发达,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阿尔·华拉齐米(Al Hualazimi)曾用“3/4”或“3/4”来表示3除以4。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的通用分数记数法的起源就在这里。至于使用“惉惉“,它可以追溯到一个英国人约翰·比尔的作品,1630。
在中国,人们曾经把单位乘法叫做“因”,单位除法叫做“归”,被乘数叫做“实”,乘数叫做“法”,乘积叫做积。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虽然也叫“实”和“法”,但它们相除的结果叫“商”。
在许多国家的现代出版物中,用“+”和“-”来表示加减,而“×”和“-”则远不常见。比如有些国家的教科书用“×”代替“×”。在苏联或德国的出版物中,很难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