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洛阳的人生经历
邵洛阳的爷爷邵开复有七个兄弟。祖父排行第六,人称“邵”。他是个农民,为人豪爽侠义,但不善于经营事业。39岁的他贫病交加。他留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的祖母徐勤奋地管理着这个家庭,缝纫和修补的简单,经常出去帮助家政工人和抚养他们。邵保兴,邵洛阳的父亲,是家中长子。为了分担家里的经济困难,他在14岁的时候去了上海当学徒。他工作努力,头脑简单,比其他人聪明。在他30岁之前,他已经取得了小小的成就。他打算带着罗阳母子去上海,但他奶奶怕“十里洋场”不利于长孙的成长,坚持把罗阳留在国内,亲自抚养。邵洛阳3岁的时候,父亲在上海的商界出了名,才带着母子俩去了上海,但他奶奶还是希望他的大孙子每年能回老家两三个月陪他。邵洛阳直到7岁入学才正式定居上海,但每年春天仍要回老家看望奶奶。在和奶奶相处的那段时间里,老人们勤劳节俭的生活和诚实善良的性格,给了小时候的邵洛阳做人、做人的至高无上的启示。
当时,邵洛阳的父亲在上海开了一家大型批发商行“常德”,经营海鲜、檀香和杂货。几年后,同行推选他为海鲜檀香杂货协会主席,他连任两届。小东门十六铺带是石楠的老城区盒子,有食品、南货(带檀香)、北货、水产、水果、龙眼荔枝(干货)六大批发行业。这六个行业中,行会意识较重,崇尚村友,师徒关系较多。有“六业联市”和“六业友协”,邵宝兴是“六协”中的领军人物。不久,他当选为上海宁波旅游协会常务理事。虽然生意做大了,但简约的本色没有变。它依然勤俭朴素,渴望公共利益和正义。它在家乡办小学,治理河流,“造桥铺路建亭子”,帮助很多村民在上海找工作。父亲的性格对罗阳的童年有着深刻的影响,使他从小就懂得人间疾苦,也从未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邵宝兴只在私塾读过两年书,所以经常告诫罗阳,他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要罗阳理性地读好书,做大事。母亲庄也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妇女。她是丈夫的好妻子,也是孩子的好母亲。洛阳有个弟弟叫玉堂,年龄相差8岁,但六七岁就死了。
邵洛阳本名于刚,学名吉荣。进新华艺术学院时,也叫清溪。他加入中国* * *产党后,写了一篇署名“洛阳”的文章。新中国成立后,取“洛阳”之名。从上海叶静中学附属小学毕业后,邵罗阳进入了李玟中学,随后又换了几所中学。直到中学毕业,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语文、图画、历史、音乐、体育。语文老师徐亚倩、吴更是对他青睐有加,鼓励他多写文章,并介绍他投稿,发表在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上。至于图片,邵洛阳是出类拔萃的,因为他的才华和勤奋。
罗阳小时候住在石楠区方浜路华漕浜路2号的一栋石库门楼房里,离城隍庙只有一箭之遥。他经常去那里游荡,他爱跑豫园环龙桥万米山房画室。这里曾经是清末民初上海画派的大本营,所以少年邵洛阳就已经对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蒲华等名家相当熟悉。好在在四明银行工作的王梦庚先生,擅长字画,住在他家二楼的右翼。看到邵洛阳热爱绘画,又很聪明,就主动帮助他,经常把他叫到楼上,教他五指笔的书写方法,给他讲解国画的“笔墨”,还把自己的清代画家画册借给他临摹,还送给他一个芥菜园子。这位王老师虽然业余时间从事书画,但却是邵洛阳开始国画的第一位指导。邵洛阳后来能够在国画的建筑上继续步入殿堂,王梦庚的启蒙功不可没。邵洛阳中学毕业后,邵家被称为“秀才”。对于当时大部分的商人家庭来说,只要精通文墨,邵洛阳的学识绰绰有余。因此,他的父亲为了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要求他辍学下海经商。这让邵洛阳觉得很尴尬。书画艺术一直是他全心的寄托,我不想放弃。1935年夏天,上海新华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暑期班招生,邵洛阳背着父亲报名。学画画一个多月了,引起了学校的重视。不仅画画技术在班里拔尖,写字写字能力比其他同学还要差。从长远发展来看,当时的少年邵洛阳,可能还没有明白“文以载道,画以载道”和“诗画同体”的道理,却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认为他是个人才。为此,国画系主任、著名山水画家王生元找他谈话,希望他正式进入新华艺术学院。当他得知父亲想让他做生意而不是主张他继续学业时,他专程去邵府劝说邵宝兴让儿子上艺术学院。邵父是一位开明的商人,擅长儒学。看到王先生的爱,他终于答应了。
邵洛阳进入新华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后,王生元直接教山水画。其他老师包括朱、黄、、谢公展、顾坤波和朱天凡。然而,在那个时候,黄是一个特殊的教授,通常一个月才来学校一次。邵洛阳后来经常去黄老师家求教。我在美术学院三年的学习生涯,主要是临摹老师的古画和科洛的版本,出去写生,也就是遵循明代董其昌提出的“先师古人,后师自然”的思想。由于邵罗阳天赋高,底子好,又特别刻苦,所以获得全校考试总分第二名,被学校油画教授周碧初授予油画《习字湖》。除了白天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邵洛阳还将在晚上在中国学者李维清先生那里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风雨无阻。三年来,早起晚睡,寒窗苦读,灯下勤练,为绘画和诗歌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7七七事变期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根据父亲的决定,邵洛阳和妻子桂陪着母亲回国避兵。这次经历虽然是邵洛阳人生中的第一次,但也不是毫无准备。因为他已经读过杜甫、陆游等的诗了。,所谓“国家的不幸诗人是幸运的”。在他看来,这段经历也许会把他磨练和塑造成、傅和鲁那样的人物。而从这段绘画史来看,如傅抱石、鲁、等画家,也大致如此。然而,邵洛阳虽然最终没有走上杜甫、鲁的文学道路,但他的世界观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一个必然和偶然的机会。就在他回乡后不久,一位同样从上海归来的女留学生邵友青(应时饰)与上邵村相邻,在火谷寺的露天舞台上宣传抗日救国,唱着《回家去》。邵洛阳既惊讶又深受感动,于是用自己的文笔和绘画特长帮助宣传队做宣传工作,也从她那里接受了一些革命思想。杭州会在1937沦陷,邵洛阳夫妇一起回上海。通过邵友青的介绍,邵洛阳加入了“学生抗日救国会”。1938年8月,邵洛阳在邵友青的介绍下加入中国* * *制作党。
从1938年到1949年上海解放,邵洛阳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根据党组织的决定,1939年春,他到没有* * *党员的光华大学,做第二届大学生,组织党,开展学生运动,任学校支部委员会第一书记。后来,他在上海地下党委的私立大学区委员会、大学分委员会和专业青年区委员会担任领导。日本投降后,转入专业党委,任商店委员会书记、专业委员会委员。临近解放时,他被调到上海市委政策部。曾任西路副司令,策反国民党宪兵团长黄树理起义,主持制定了打开上海西部封锁迎接解放军进入市区的计划。上海解放于5月25日,1949。一大早,上级派邵罗阳以党员身份,在李天才先生(原秘书长张学良)陪同下,驱车直入国民党上海政府,第一次与秘书长茅以升(桥梁专家)见面,向他说明党的政策,协商保障城市水、电、公交的正常运转。保护好档案等财产,等待人民政府接管。
战争年代,邵洛阳始终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甚至为了革命工作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书法、绘画、诗歌创作。曾在宁波上海同乡会举办个展,但不是出于个人艺术探索的目的,而是为筹划革命资金。此外,他还夜以继日地画了四五十幅作品,送给去美国做留学生的党员进行活动,而他的纯个人艺术创作则暂停。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负责宣传工作,写了许多抗日、反美、反内战的文章,还撰写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迎春》和十余万字的时事评论集《了解美国》(郭沫若题写)。这两本书出版后,很受欢迎。三个月后,被国民党政府封杀。
邵洛阳的父亲邵宝兴是一位开明的实业家,家境贫寒。虽然他并不真正了解独子的活动性质,但他相信儿子所做的一切都有利于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所以当儿子因为工作需要要求他捐款捐物时,他总是慷慨解囊,支持他。因为掩护条件好,上级党委经常在他家搞假聚会。邵宝兴始终以礼待人,端茶送饭,从不怠慢“客人”。应该说,邵洛阳之所以能做出重要的成绩,在地下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离不开他背后有一个富有、可敬、通情达理的父亲的支持。2004年,邵洛阳主编的《中国美术词典》获第五届全国词典奖一等奖。
邵洛阳的《画集》和他主持的《中国美术大辞典》被1999列为“上海出版业50年500部优秀图书”之一。邵洛阳美术馆建于2003年,由建筑师马青原先生设计。美术馆建在美丽的奉化河畔的宁波新闻文化中心,建筑面积530平方米。乔石同志以他的战友和书画界同事的名义,题写了邵洛阳美术馆的名称。市文联主席陈、和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应邀担任美术馆顾问。建筑风格典雅大方,充满时代气息。该馆设有邵老书画艺术陈列室、小展厅和书画馆,可用于举办小型书画展和书画笔会。
十年来,开展了许多艺术活动,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展览、讲座、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成为宁波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重要文化窗口。1989年9月,邵洛阳、、书画展在宁波钱币博物馆举行。
1994年6月,他的第一次书画展在慈溪文化馆东大厅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