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五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
高斯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休息一下,就想出了一个题目让学生计算。题目是:1+2+3+...+97+98+99+100 =?老师在想,现在孩子们必须开始上课了!我以此为借口正要出门,却被高斯拦住了!!原来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怎么算出来的:把1加到100,把100加到1,加成两行。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99+98+97+96+……+4+3+2+65438。5438+001+101+1 * *有一百个101的和,但是公式重复了两次,所以1065438+。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第二部分
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两个“次要数字”,即胖子的“0”和瘦子的“1”,经常会为谁重要而争论不休。看啊!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他们之间又展开了一场口水战。瘦子“1”先开口了:“哼!胖‘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你们两个胖零没有我瘦瘦的‘1’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气:“别在我面前盛气凌人。想想吧。没有我,你上哪找别的数字来凑100?”
“哎!”“1”也不甘示弱。“如果你再傲慢,你就什么都不是了。看啊!1+0’不等于我自己。你有什么用?"
“走吧!‘1×0’的结果不是我,你的‘1’同样没用!”“0”针锋相对。
“你……”“1”停顿了一下,即兴发挥。“反正你的‘0’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你见识少。”“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温度是0度,难道没有温度吗?再比如,尺子上没有我这个起点,怎么会有‘1’?”
“不管怎么比,都只能做中间数或者尾数,比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先。”“1”自信地说。“0”一听,更加理直气壮地说:“这可能是未知数,比如0。1,没有我的‘0’你能做什么?”
看到胖子“0”和瘦子“1”都脸红了,谁也不让谁,其他看的人都很着急。这时,“9”灵机一动,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你们俩都别吵了。你看看你,哪个号比我大?”“这……”胖子“0”和瘦子“1”无言以对。这时“9”很淡定的说:“1”和“0”,其实只要站在一起,你不是比我大吗?““1”和“0”面面相觑,好一会儿才挠头大笑起来。”没错!团结的力量是最重要的!”“九号”恳切地说。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第三部分
加减符号“+”和“-”是500年前德国人首先使用的。据说当时酒商卖完酒后,用横线在桶内标出酒,当桶内酒再次增多时,就用竖线把原来的横线划掉。于是出现了“-”表示减少,“+”表示增加。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其著作中首次使用“+”和“-”来表示盈余和不足。后来经过法国数学家吠陀的宣传倡导,才开始流传,直到1630才得到大家的认可。300多年前,英国数学家奥德利首次使用了乘法符号“×”。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把前人发明的“×”转了45度,于是乘法符号“×”就出来了。“×”既表示乘法和加法的关系,也表示乘法的方法。除法符号“∫”——起初,这个符号作为负号在欧洲大陆很流行。起初人们用“:”表示除法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将两者合二为一成为“∫”,瑞士数学家拉哈在著作中正式使用“∫”作为除法符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第四部分
活动课上,黑熊先生笑着对大家说:“我们玩个游戏好吗?”“好!”小动物们齐声回答。"请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两张小纸条。"黑熊老师清了清嗓子,说道。这些小动物不知道黑熊先生想让它们玩什么游戏。他们一个个兴奋的眼睛亮了起来,很快就都把小纸条准备好了。
黑熊老师环视了一下全班,说:“请在两张小纸条上写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然后一手拿一个。不要给我看,也不要给你同学看。”
小动物们不久前刚刚学会了奇数和偶数,不一会儿,大家都达到了黑熊先生提出的要求。“听着,”黑熊先生一字一句清楚地说,“请把你右手的数字乘以2,左手的数字乘以3,然后把乘积加起来。不要算出声音。”
当动物都数完了,黑熊先生让奇数的动物排队。如果人数是偶数,就排队。小动物们一动不动地站着,饶有兴趣地看着黑熊先生,猜测着他下一步想让它们做什么。
“好吧!”黑熊老师指着那排奇数的小动物说:“你左手拿的是奇数。”
它指着另一排小动物说:“你左手拿的是偶数。”
两排小动物摊开手掌,但是没错,黑熊先生说的绝对没错。
小动物们惊讶得忍不住问:“老师,你怎么知道的?”
黑熊老师接着分析:“
奇数× 2 =偶数
奇数× 3 =奇数
偶数× 2 =偶数
偶数× 3 =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左手奇数时,奇数×3为奇数,奇数+偶数(右手偶数×2),结果为奇数。而如果右手是奇数,奇数×2就变成偶数,偶数+偶数(左手是偶数×3),结果就是偶数。
这就是最后结果和左手奇偶数一样的原因,也是我猜测的依据。"
小动物们突然意识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故事第五部分
1,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和几个学弟去北京赶考。当他们到达医院时已经太晚了。考官说:“我来做一副对联。如果你是对的,我就让你进考场。”考官的第一次接触是:一片叶子,独坐两三个学生,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经历八坎坷九簸,唉,迟到十分钟。苏东坡的底线是:十年寒窗,入九十八院,弃世俗之欲,苦读五经四书,三番两次考。今天,他必须赢。
考官和苏东坡都在对联中嵌入了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生动地描述了读书人的艰辛和困苦。
2.错误的小数点
学数学不仅是为了正确解题,更是为了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不出错,往往差之千里。
美国芝加哥一名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妇人在医院接受小手术后回家。两周后,她收到了医院的账单,金额是63440美元。当她看到如此庞大的数字时,不禁大吃一惊。她心脏病发作,倒在地上死了。后来有人跟医院一查,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放错了,实际只需要交63。44美元。
一个错误的小数点居然害死了一个人。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小的误差都不能忽略。
3.21世纪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世纪是计算年龄的单位,一百年就是一个世纪。
第一世纪的开始年份和结束年份分别是1和100。常见的错误是,有些人把起始年份当成了年份零,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我们的习惯,因为一般情况下,序数的计算都是从“1”开始,而不是从“0”开始。正是这种误解导致了世纪末的年份是公元99年的误解,这也是1999被错误地认为是二十世纪末的年份,2000年是二十一世纪初的年份的原因。因为AD计数是序数,所以应该从“1”开始,21世纪的第一年是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