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合作学习中小组教学学生应该注意哪些因素?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研究,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果只有正式的团体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个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友好,不听,不分享等。国外一些学者在研究合作学习时也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例如,荷兰的几位学者(见参考资料注)在他们的文章《荷兰小学的合作学习》中指出,他们的合作学习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足够的合作学习培训,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管理他们的合作学习。这需要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还要关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笔者听过一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在练习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分组做一个开放式练习:给每组分发许多带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画出规则而漂亮的图案。每个学生画完一个图案后,小组之间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自主学习的层面。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群体的水平。究其原因,是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尚未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引导各组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不平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起到帮助的作用。学困生成为倾听者,往往在独立思考的机会之外,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导致差生从小组合作学生那里获得的收益比课堂教学少。任何一个听过公开课的老师都会发现,好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言的机会很多,代报现象也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老师上公开课压力很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者耽误时间,不敢让有困难的学生讲太多;老师只关注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单个成员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可以代表他们的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另外,在我听过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大部分都有这样一个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放任自流,这比班级授课制更严重。课堂教学学生都是面向讲台的,老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小组学习,学生围着桌子坐,老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心不在焉,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注群体的学习结果,而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体的学习情况。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把小组活动管理好,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
(三)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存在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统计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课。老师给学生分发各种颜色的花,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朵花的数量。一些学生拿走了所有的卡片,并拒绝让另一个学生展示它们。另一个学生争辩说:“老师让我们一起展示”然后一起操作。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些自私独立,造成了以上问题。
(四)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安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重点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来完成任务。笔者听过一堂“100以内的数的理解”的课。根据教材的排列意图,要一一数出100支,数出10支,数出10捆。同学们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多交流,说10是十,10是一百,明白为什么10要扎成一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知100的大小,理解100内数字的顺序,并对100内的数字进行计数;理解计数的基础是小数计数法,知道10一是十,10十是一百。但是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学生六人一组数完100根棍子后,成员之间没有交流,然后让各组代表汇报他们组数了多少根棍子,他们是怎么数的。学生花很多时间报自己是1,2,2,5,5...然后老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匆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其实这是因为老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安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如何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向学生讲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学生们不懂十进制的计数方法,10一是十,10十是一百。
(5)重视和奖励整体而不是个人。
我们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表现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可能会让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产生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过多的评价和奖励放在整个小组上,从而忽视了个体的发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当然,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处理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6)课太多不利于集体活动。
我听过的合作学习课大多是6人一组,每个班6-8组。由于条件的限制(小组所占空间比非小组大),在某些情况下,有少部分学生没有来上课。众所周知,中国的学校有大量的班级。根据笔者多年在学校的调查,一般在50人左右,很多甚至达到七八十人,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般来说,班级规模在50人以内,更容易分组管理。人太多,不好分组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都是按照班级来固定教室的,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很多不便,因为有很多班级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几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重新整理一个班级的桌椅也是不现实的。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来研究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理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上面的讨论可以发现,课程标准主张:不仅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老师讲课到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方法、手段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最近在教材改革实验区发现,一些教师的观念并没有改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地方,仍然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基本都是老师带领学生,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上所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越来越重要;但合作只能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比如一个计算机专家,不可能愿意和几个普通高中毕业生合作开发软件,而必须和搞计算机的人合作开发软件。作者的意思是学生和成人的合作是不一样的。成年人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用自己现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不管大家怎么发展。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人格,才能为走向社会独立自主工作或与他人合作打下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成分,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前,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就可以一起探索交流,一起解决问题。这为不爱思考或者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有助于提高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的关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对传统的教学形式只字不提。过多的无原则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不仅要考察每个小组的成绩,还要关注小组每个成员的发展。他们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让大家乐在其中,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集中讨论”有益。小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人格特征。
(三)处理好形式与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看,其意义之前已经讨论过;但不能只关注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与目标的关系。任何形式的教学组织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来实现。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单独代表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小组长都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平等、民主、互利的关系,树立对小组学习任务和个人学习的责任感,确保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停留在表面。
(四)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加强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认真研究设计全班的分组,最好是按照异质分组,也就是说,各组内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度、性别要均衡。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图书管理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过程,资料员负责收集学习资料,报告员负责撰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体现哪些新意。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难度,值得探索和讨论,问题要开放。一节课每个环节要花多少时间,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多少时间是合作学习等等。比如在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一般需要合作,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和意识都是有限的,很难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这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很少完全使用,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每节课都要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必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特别要注意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进行课后跟踪调查,获取反馈信息,反思成绩和不足,对学习进行综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与学生交谈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反思成功和不足的教训,然后针对每组的表现,如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学生的合作能力等给予具体的指导。,然后各个小组进行反思,这样会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会与他人合作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由于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与他人交流和维护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意识淡薄;大多数学生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在小组中讨论和交流的意识和技巧。学生的合作技能可以分为学习技能和社交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学会收集信息。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题目比较难,有时候需要收集一些资料。现在是信息社会,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收集有用部分的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对学习和工作很有帮助。
2.各抒己见。语言表达是人际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标志。合作学习要求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合作中探究问题。
3.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人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人完全解决了问题。我们需要讨论,克服困难,形成解决方案。
4.理解合作的重要性。由于人的性格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同学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和别人交往。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学习和工作都需要合作才能成就更多的事情。
5.建立互信、团结、互助的关系。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利益,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6.个人责任。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加,对小组的学习任务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7.友好地对待争端。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之间会因为学习或者其他事情产生一些纠纷甚至矛盾。各位议员要明确,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 * *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争论时要以群体利益为重,而不是以人为本,始终保持团结。
8.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在合作中与人交流、相处、探究问题,让学生逐渐体验到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大家的能力,让大家相处融洽,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六)减少班级数量,提供合作学习教室。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校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年级招生时都缩小了班级规模,但因为是好学校,仍然达到每个班60多名学生。所以学校招生的时候宁愿多招一个班,把班级规模控制在50人以内,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此外,学校要打破常规,根据班级而不是班级的需要来分配教室,每个年级都有固定的教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校要从硬件设施上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