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课堂教学问题也显现出来。分别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不恰当的情境创设。

至于“创设情境”,有的课只是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这节课的内容关系不大;有些课程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没有什么有思想的问题或者能提出的问题太多,使用价值不大;有的干脆把课本的情景图片做成课件,费力费时,收效甚微。

数学课中的情境创设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有趣味性和数学价值,要与本课密切相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从中可以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进入探究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数学课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和观察课上。学生们围成一个圈。当老师发出“现在合作”的命令时,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在一些小组中,所有的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有些小组,学生甚至还没想好要配合什么,老师说一声“停”,学生马上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过一段时间,听到老师的命令,又会“配合”了。当老师说“现在就在群里说吧”的时候,群里的每一个学生立刻开始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热闹,但小组里没有一个人能听清楚同龄人的发言,有的甚至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当老师让小组选出代表发言时,一些同学“代表”了整个小组,成为了特殊的“发言人”,更多的同学只是旁观者。

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弥补一个老师无法面对多个不同学生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组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法中的一种。所以,合作交流首先应该作为一种意识被激发,然后作为一种能力被培养。在数学课堂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学习的合适时机一般是: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助的时候,难以独立探究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不同意见需要交流的时候,学生竞相发言,教师无法满足其表达欲望的时候,等等。

3.教材利用率太低。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看法是不断变化的。然而,由于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概念的片面理解,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走入了一个误区。大多数课程都有相同的特点,没有阅读或练习的环节。一节课下来课件代替课本。

其实每一本教材都凝聚了很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从主题图到情境创设,从例题到习题,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挑选和设计的。教材是我们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些概念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是否完整、准确,让学生阅读起来更加系统、准确。习题题目在书里,每个学生都有课本,可以打开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倡回归自然,使用教材。这是实事求是。这是最真实的课,省时高效。为什么不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理解,不仅要尊重教材,而且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合理的开发者,要用好“教材”。

4、只关注预置,不关注生成。

大部分任课老师在课前已经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清楚了,有的甚至背下了教案。课后他们按照预设开始教学,只关注她教学环节的进度,忽略学生答案中的错误,学生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不予理会。这是典型的任务型教学,走过场。听了这样的课,总觉得有些不足——课堂生成不够。

真正的课堂不是预设就能完成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与教是同构的。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产者。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或个别意见,及时抓住机会,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