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有哪些保护土壤的措施?

土壤是许多生命的基础,但我们视土壤如粪土。也许这是因为大部分时候,土壤可以自我平衡,分解动植物,降解基岩产生新的土壤,这与风和水的侵蚀作用大致相同。但是,这种土壤的形成和流失之间的平衡很容易发生倾斜,所以我们需要采取保护措施。那么,有哪些保护土壤的措施呢?下面百白安全网将介绍土壤污染安全的相关知识。

中国土壤资源现状

1,人均人数少,人地矛盾突出。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口也很多。因此,人地矛盾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资料显示,从50年代初到1980这不到30年的时间里,人均耕地少了667平方米。40年来,虽然填海造地251.3万公顷,但耕地减少了4073万公顷,而人口却增加了6亿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2.土地利用不充分,生产力和利用率低。从耕地利用情况来看,中低产田占2/3,高产地区也有相当大的增产潜力。很多地方农作物布局不合理,没有实行区域种植,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林地利用率也低。我国有林地面积仅占有林地面积的62%,单位面积蓄积量和产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5%。在使用的草原中,优质草原仅占27%,单位面积产品积累量仅为美国的1/3;建设用地利用率也不足。比如,由于乡村大部分是平房,人均面积是城市的两倍。国有工矿建设生产造成的废弃土地约200万公顷,其中复垦的不到2%。

3.土壤退化严重。由于植被的破坏和利用不当,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实际上,土壤退化包括土壤环境和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恶化的综合表征,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缺乏、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土壤变薄、酸化、沙化。

4.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农田生态日益恶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工业“三废”排放,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逐年增加,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土壤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1,浅耕层

由于长期的机械耕作和人工操作,大部分农田土层变浅,有效活性土层约为15 cm。此外,“犁底层”上移增厚,形成坚硬深厚的阻隔层。这阻碍了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运动,影响了作物根系的延伸,降低了土壤蓄水能力,降低了抗旱能力。

2.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会引起一系列土壤问题,如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肥力低下、土传病害等。

3.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板结严重。

由于缺乏有机肥补充,不合理的耕作和不合理的灌溉,化肥的大量施用加剧了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导致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土壤的自然活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4.土壤有酸化的趋势。

土壤酸化主要是由于过量使用化学氮肥和生理酸性肥料,导致土壤中酸性物质增加,土壤酸化。土壤酸化会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土壤有害重金属活化,土壤有害微生物尤其是寄生真菌增加,加速土壤贫瘠化和土传病害。

5.土壤次生盐渍化

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累,硝酸盐积累更甚,形成土壤盐碱化表层。光照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和出苗,阻碍养分的吸收,造成作物生长不良。重则造成生理干旱,阻碍养分吸收,破坏土壤结构,更严重的会导致盐害死亡。

6.土壤中氮、磷、钾养分比例失调,严重缺乏中微量元素。

在日常管理中,绝大多数农户不按比例施肥,往往只施大量的氮磷肥,导致缺钾,长期不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土壤中氮磷钾大量失衡,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营养失衡。

7、农田土壤污染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残留污染,未经处理的有机肥污染,连作和病虫害病原体污染,一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就会“溢出”。这将导致土壤生态失衡,土壤中有益生物和微生物死亡,土壤生物种群减少,土壤理化生物性状恶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退化,农业利用价值丧失。

8.作物连作引起的“土壤病”

在土壤中连续种植一种或同一种作物,由于缺乏这种作物所需的中、微量养分,也使一些相应的细菌年复一年地繁殖并大量积累在土壤中,前一种作物根系的分泌物积累成有毒物质,形成病变土壤。

9.土壤侵蚀

耕地水土流失主要是农民过度耕种,很多山坡都被开垦成了农田。特别是在坡度超过15度的坡地上,经过多年耕种,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开垦后,没有实施坡改梯、横沟耕作、绿篱保护等保护性耕作,而是随意挖耕,不仅造成耕作侵蚀,还加剧了风蚀水蚀。长期的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壤沙化,降低保水保肥能力。

10,设施农业中的综合土壤障碍病害

保护地栽培是在一年四季或一年四季的封闭环境中进行。由于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化肥投入、高农药消耗、高强度、高频率的人为干扰,过量施肥、过量灌溉、过量耕作和践踏,土壤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状态。在如此强烈的干扰和巨大的压力下,土壤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一般种植2-3年后,出现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有害物质积累、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土壤病害。

有哪些防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