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数形结合
1,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
“数”和“形”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两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经常研究的对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用直观形象的“形”来理解抽象难懂的“数”,用详细的“数”来解释“形”的特征。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它将抽象难懂的概念与直观易懂的图形统一起来,从而轻松解决数学问题。
2.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模型,引入概念。
考虑到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引入数学概念时必须考虑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引入概念时,首先要建立一个直观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其表象,更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模型表征的建立是学生基于对感性材料的分析而产生的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图形演示是最常用、最有用的建模方法。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需要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抽象概念与生动图形的相似之处,用最具表现力的图形来演示疑难概念的本质。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将很容易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并深刻记忆。
在倍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理解倍数的概念。如何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把倍数的概念教给学生,让他们完全掌握?图形演示绝对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两个三角形看成一个,下面放四个正方形,分成两部分。教学生观察三角形有1个二,正方形有两个二。以二为份,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正方形的数量是三角形的两倍。在这个简单的图形演示中,学生将从最简单的“数”、“份数”自然过渡到“倍数”,不会显得突兀和难以理解,从而轻松掌握“倍数”概念的实质。
在利用直观图形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时,要注意分寸。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图形演示上,以增强图形对学生的刺激作用,这会导致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图形上,失去理解概念的兴趣。图形演示只是让学生直观感受概念本质,更好理解数学概念本质的一种手段,需要简洁明了。
2.2逐步分析和形成
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教学中只用一个图形是不够的。要在图形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问,诱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经历从直观感知到深刻理解概念的过程。学生不仅要能理解概念,还要能使用概念。因此,在引入概念时,要进一步推进学生理解的图形表征,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增强问题的形象性,拓展问题的深度,从而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回忆概念引入的过程,观察和分析抽象概念如何变成形象,从而形成对新概念的把握。
当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生动的实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比如在“体积”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擦和粉笔盒,询问哪个物体更大,让学生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然后可以在烧杯中放入水,放入小石头,让学生观察烧杯中水位的变化,并提问:为什么水位会上升?涨了多少?学生可以从水位上升来理解物体所占的空间就是“体积”。水位上升多少,就是水中小石子所占的体积。通过深入讨论,学生很容易认识到“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学生不仅因为有趣的实验而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并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也能在以后更熟练地应用这一概念。
在建立概念模型和设置情境时,教师应特别注意递进的层次和概念与图形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用问题来诱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然后分析解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形成对概念的表层理解时,观察和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整个过程,了解整个过程的形成,完成对概念的理解过程。
2.3开始画画,了解本质。
小学生很难用生活经验把实际问题转移到数学问题上,从而形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引导学生用工具绘图,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本质。通过绘画观察,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概念表征,拓展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和概括能力。
在三角形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掌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