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
1.小学一年级“咏华山”教案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词;
2.学习12生词,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华山的雄伟,鼓励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带着感情读这篇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具准备:
新单词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首先,对话导入:
1,对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莲花灯》吗?
小沉香劈山救了妈妈。你记得这座山的名字吗?
董事会:华山
2.说说华山的特点:(高)
棋盘:(简笔画)
二、第一次读课文:
1,免费轻声:
要求:
(1)每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2)把每一句话都读好,读不通顺就多读几遍;
(3)写出每个自然段落的序号。
2、检查自学:
显示:邓华山路远在半山腰。
难的时候忍不住念叨
3.按段落名称读课文。
4.过渡:我们爬一次华山,看看有多高。
第三,精读全文
(一)第一段:
给我看图1:
1.什么时候谁做什么?
2.展示第一段,一起读。
3、老师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②第二段:
1,老师有一首介绍华山的诗。
显示:
只有在天堂,
没有山和齐。
抬头望去,太阳正在靠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阅读、手指阅读和同步阅读
2、老师边画边描述:
(1)孩子和老公沿着这条山路爬到了山顶。
(2)爬这样的山路是什么感觉?
①理解:“难”
按名字念,念出“山高路险”
(2)引导阅读第一句话。
3.为什么爬华山这么难?(高)
4.华山的高法是什么?
带着问题读第二段,找出句子。
5.显示图2:
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华山山顶看看吧。你看到了什么?
6.学习第四和第五句
(1)按名称读取
(2)说出句子的意思
(3)开始画“山腰”
(4)和孩子一起,用间隔笔画来表达句子。
(5)讨论:
白云不在天上。为什么写在这里的山腰上?
②山上画的白云在哪里?
7.看到这样的风景,你会用什么句子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
点名读,一起读
8.如果你在华山之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孩子没办法,这叫“没办法”。
显示“我忍不住了”,按名字念。
10,孩子和你一样,忍不住了,背了一首小诗。
板:(完成题目)吟诵
阅读问题
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正文。你能找到它吗?
11,通讯
(1)秀两句。
(2)老师读诗,生句子。
(3)指名读诗
(4)轻推
向上看-向后看-向后看
(5)要求用动作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第三段:
1.这首诗是怎么朗诵的?听完后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老人的反应和其他人一样。
边读边用动作大声朗读第三段。
(4)第四段:
1,这个孩子真的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
2.为什么用“才”是七岁,(年轻)
3.这么好的一首诗,竟然是年仅七岁的阿寇准朗诵的。
你知道他是怎么背的吗?
(认真学习中文)
4.孩子们想从寇准身上学到什么?
5、教师总结:
寇准能背出这么好的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的孩子要像寇准一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
第四,带着感情阅读全文
我们带着孩子和老公再去华山吧。
22雍华山
只有天空在上面,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没有山和齐。所有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抬头望着红日,太阳看起来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第五,学习新单词
1,生词识别,发音,查询
2.寻找新单词的朋友
3.分析字形
边缘:右半部,上面是“”,不是“几个”
收:先写“金”,后写“快”,第二笔竖。
以及:熟悉的单词去除偏旁记忆,“写作”去除“Xi”
齐:略读要延伸。
4、红色,临时书写
六、课外练习:
带着感情读课文。
2.小学一年级“雍华山”教案。
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小朋友,你知道哪五座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华山的美景。
2.展示华山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华山美景,感受华山壮美。
3.畅所欲言,谈谈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4.板书题目: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新课文——《咏华山》。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想通过对话、图片、创设场景,让学生感受华山的壮阔,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巧设关卡,学生词。
想去华山详游?你还必须经过三关:第一关语音关,第二关字体关,第三关书写关。看谁先过三关。
1,音调关闭
(1)展示新单词卡。
(2)自学新单词。
(3)组内过关,组长带领组员逐一过关。
(4)集体朗读和发音。
2、字形关闭
(1)告诉我怎么记这些单词。
(2)同桌交流学习方法。
(3)课堂交流,教师在生活中引导学生阅读。
3、注销
(1)交流一下这七个生词怎么写。
(2)田字广场教师的友好帮助、示范写作和指导。
(3)学生涂红色,老师巡逻。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先通过“闯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通过闯关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正文,欣赏华山的美景吧!学生借助拼音自行读课文,要求正确读课文,初步了解华山的壮美。
2.点名读课文,及时纠正阅读过程中的错误。
3.总结:今天有很多小朋友带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来到了华山。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只有把课文读透了才能说话。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流畅阅读课文。)
第四,朗读交流,感受文本。
1,老师在《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中动情地朗读课文。
我想把我最好的技能奉献给大家。我最拿手的技能就是把课文读的漂漂亮亮的,让孩子们当小评委好吗?
2.学生评价:老师怎么读的?
3.跟老师学,把课文读得很美。读一读,想一想,你读过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读过的内容。老师一边巡逻一边和学生交流感情。
5.和全班同学交流。边读、边贴、边找边聊,体验语言和文字的美。
前提一:我明白华山真的很高!
(1)这么重要的内容一次看完,你真聪明。
(2)秀:啊!华山真高!
(3)华山有多高?猜猜看。
(4)给我看图片,看!这是华山,有五座山峰,其中南峰,约2000米,相当于700层楼的高度。
(5)这句话谁来读好,让我们觉得华山很高。
(6)点名朗读,师生点评。
前提二:爬这么高的华山,看周围的风景,一定很迷人。让我们跟随他们去领略华山的风光吧!
(1)显示“除了蓝天,远近的山都在你脚下。太阳那么近,山腰飘着白云。”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3)师生共同创造美丽的华山景观。
老师先贴一张华山主峰的地图,让学生贴“太阳”、“白云”、“远近山”。边贴边讨论“太阳、白云、远近山”应该贴在哪里。老师一边粘贴一边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从而确定图片粘贴的位置。
(4)动情地读这两句话,读华山的美和高。
前提三:我明白这首诗是寇准写的。
1,你在哪里读到的?读给大家听。
2.还有谁想把这句话读好?带着感情大声朗读。
预设四:你喜欢寇准写的这首诗吗?
1,展示古诗词《咏华山》。
2.大声念出名字。
3.发现秘密,理解诗歌。
孩子们,这篇课文里隐藏着什么秘密吗?想找吗?读这首诗,然后读这两句。(除了蓝天,...)你发现了什么?
4.同桌交流。
5.说出你的发现。
这两句话的内容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6、师生朗读,教师朗读描写的语言,学生朗读古诗词中的相关诗词。
(设计意图:一、亲近学生,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最简单的方式之一。这种方法既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老师大声朗读,不仅感染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同时,学生也受到美的影响。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文本,他们感受到了华山的高远和美丽,也感受到了寇准的聪慧和智慧。然后,让学生交流“读过的”和“不懂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思。
这种设计,看似零散,实质上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不是旁观者,他是主导者,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坚持感悟,通过阅读和交流把感悟到的感受表达出来。通过发现秘密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5.背诵业绩,树立志向。
1.寇准写的这首诗好吗?王先生是怎么夸他的?练习背课文,准备表演。
2.做一辈子老师,做一辈子小寇准,把当时的场景演出来。
3.考核成绩如何?
4.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几岁?哟,比你年轻,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5.老师总结:如果我们及时把平时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你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小作家。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活动。通过表演,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才智,激励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第六,拓展延伸,走出课堂。
孩子们真聪明,我也给你带了礼物。
1,抽屉里找找。
2.这是我喜欢的四首关于山的古诗。我向你推荐它们。挑一个,选你喜欢读的。
3.有很多关于山的古诗。你也可以在课后收集它们。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知道可以从其他渠道学习古诗。汉语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3.小学一年级“雍华山”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让学生感受华山的雄伟,启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生词,理解本课生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文第二段的经历。
2.带着感情读这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接曲,介绍情况
老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二十二课,和老师一起写一个题目(师生板书题目)。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背诵第一段的名字。
老师:小朋友,华山是中国的名山!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关于华山的诗。你想看吗?
表演:《登华山》
老师:孩子们,你们想看看吗?我们和这个班的小寇准和王先生一起去华山吗?
(2)学习第二段。
首先,展示多媒体
1,老师带着音乐读第二段,
2.学生可以自由阅读。说吧,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
学生自由练习阅读。读华山之高。按名字读。
3.老师:华山有多高?我们和寇准先生一起去山顶吧。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近的山都在你脚下。太阳离得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自己读这两句话,告诉我你读了什么。
点名读,一起读(读华山之高)
分别读第一句和第二句。(指导情感阅读)
师:如何用高多美这两句话形容华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练习背。名为back
老师:华山真的很高很美!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激动得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念叨着:(出示黑板)
“只有天在上,没有山和齐。仰望红日,回望低低的白云。”
师:这首诗是四行两句读的。这首诗的含义包含在正文中。你能找到它吗?
说出它的名字。
这首诗描述了华山的美丽和高度。应该怎么读好,自己练习?
用动作朗读和背诵。
学习第三段
1.这孩子写的诗怎么样?谁会学?王先生表扬了他。
2.谁能用动作大声朗读第三段?
3.让我们学习一下老师对孩子的表扬。
学习第四段
1,这个孩子真的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
2.为什么用“才”是七岁,(年轻)
3.这么好的一首诗,竟然是年仅七岁的阿寇准朗诵的。
你知道他是怎么背的吗?
(认真学习中文)
4.孩子们想从寇准身上学到什么?
5、教师总结:
寇准能背出这么好的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的孩子要像寇准一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度和美景,收获颇多。让我们一起带着情感读课文,然后回忆华山的美景。
(5)学习生词,指导写作。
1,生词识别,发音,查询
2.寻找新单词的朋友
3.分析字形
以及:熟悉的单词去除偏旁记忆,“写作”去除“Xi”
说:左右结构,教“旁草”
4、红色,临时书写
4.对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学的思考
先看文字,感受华山的高度。正文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正文紧扣“高”字。先用“难”暗示华山的险峻和严谨,再用两个惊叹号渲染华山的严谨和严谨,再详细描写华山。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悟自读:你觉得华山怎么样?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
大声朗读重点句子,让学生明白华山很高。在讲授这些句子时,我充分发挥简笔画的教学功能,直观生动地展示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用课文中的人物看蓝天、太阳、白云、群山,观察角度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得到最真实的感受。
通过课件的摆放,刻意突出“那么近,都在你的脚下,在山的腰上”这几个字,把自己的感受运用到朗读中,课文自然就通读了。“华山真高!”是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阅读中的华山之高。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感情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升华。最后,他们不禁惊呼:“华山真高!”这时,学生们表达的感情与文中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
二、通过文学理解诗歌,感受华山之高。
教古诗词的时候,我把它分成了几个步骤。第一,让学生读诗,整体感受诗意环境。因为有了前一阶段教学的铺垫,诗意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我还提醒同学们,这首诗的含义就藏在第二段。我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张图,读完后,他们进一步意识到,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这首诗的意思。然后循序渐进,要求理解诗中的个别词语,如“仰视”、“第一”、“气”等,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解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
在背诵中,学生们想象自己是寇准在背诵古诗,摇头晃脑,用童真的肢体语言诠释华山的壮美。再加上我的及时评价,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情绪高涨,增加了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
5.对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学的思考
古诗词是《咏华山》整篇课文的中心和主题,要避免繁琐零碎的知识,直接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包装中的诗》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 .从诗歌到写作。
一、展示古诗词,学生提问——在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词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老师故意强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样的风景?”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课文中寻找与这首诗有关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该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练习。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受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阅读,让学生明白华山很高。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讲授这些句子时,要充分发挥简笔画的教学功能,直观生动地展示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和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脚下,在山的腰”这几个字,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字的理解。在理解关键词的同时,让学生带着感情读句子。
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通过朗读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理性认识-实践操作-感性认识”的认知过程,体会华山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从文本到诗歌
这篇论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诗歌。教完重点句子,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词。其实上面的句子已经为学习古诗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他们找到文学与诗歌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看懂了哪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诗词,既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求知欲。
第三,从诗到法
中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的“有效性”上。所以,在教完古诗词后,引导学生去问“我们怎么读这首诗?”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老师启发学生顿悟,找到文字与诗歌的联系。“读诗先读文,读文即读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体验到从“学”到“学”的转变的快感。学习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华山的高度,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不能庞杂,所以我觉得只突出一个字“高度”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