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如何看待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本来就是培养孩子兴趣,开发孩子智力的地方。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让一些幼儿园变得“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会增加幼儿的心理压力,还会束缚幼儿的独立人格和想象力。在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拥有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健康、轻松的心理状态。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越会阅读和数数,他们的智力发展就越好。对此,专家表示,幼儿园开展各种游戏促进孩子动手和动脑思维要科学得多,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从小学开始。
海南省幼儿教育协会会长、资深幼儿教师刘表示,我国《幼儿园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游戏。这是由孩子在特殊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决定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原则是: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以“玩”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同时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比如在卖东西、寄信等角色游戏中,可以在快乐的游戏中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同伴的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
遗憾的是,不仅仅是学前班,很多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也从小班开始教写字。很多家长在思想上陷入一个误区,把早教僵化地理解为早教。众所周知,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对孩子的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同时对培养学习兴趣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专家认为,要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只要注意以下意识的培养:时间意识,让孩子知道上课的时间;任务意识,让孩子知道如何完成一项工作;规则意识,因为小学是课堂教育,有时间限制,所以一定要遵守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