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克简介
凌克(1909二月15 —2000六月19),原名高继林,笔名、。原籍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出生在广州。
6月参加革命1932。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民主进步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主进步党常委,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中文名:凌克。
凌克Mbth
别名:诸樊、宋岳、高继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州
出生日期:1909.2.15
死亡日期:2000年6月19日
职业: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代表作品:凌克电影剧本精选。
原名:高继林
祖籍:浙江绍兴
角色的生活
由于家庭贫困,凌克小学辍学了。
民国十三年(1924),在一所小学当老师。
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叙事诗《女人编织》,进入文坛。
民国十七年(1928)在旬阳任小学校长。曾在《越多日报》发表杂文,后向《上海儿童世界》等杂志投稿,被誉为少年天才。
民国20年(1931)来到上海,先后在明星电影公司、联华电影公司任厂书记、宣传主任,金星电影公司编剧部主任,文化电影公司编剧,明星双月刊主编,在杂志上发表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杂文。抗战爆发后,任《王久日报》编委,编辑《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民族之声》,发表史沫特莱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红军正在前进》和散文《暴力的背后》,宣传抗战。世纪风独特的政治立场使其成为孤立的上海的文学堡垒,团结了进步作家。
民国三十年(1941)与师陀合作,将高尔基的戏剧《底层》改编成戏剧剧本《夜总会》(后改编成电影),影响广泛。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七月,凌克编辑《万象》,到1945年六月停刊(今年只出了这一期),前后43期,多了一期,几乎贯穿了整个上海沦陷时期。全部都是25对开本,每期约240页。
民国三十三年(1944)和1945年夏,凌克两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脱险退守大后方。
民国37年(1948)在香港《文汇报》任副社长、副总编。
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 * *产党。曾任文汇报副总裁、副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研究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1949年4月,赴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代表大会。
1954起,历任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常委。
文化大革命后,凌克继续在CPPCC工作。
2000年6月19日,凌克在上海去世。
人物轶事
凌克在报纸上寻找钱包。
凌克曾回忆说:“我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接触文艺界的作家很多。在别人看来,我本该编一个文艺副刊,但我编了一个大众副刊,读者的话,也是最有感触的读者的话。"
《读者的话》是《文汇报》的副刊之一,1946元旦创刊,1947年5月24日停刊,几乎天天和读者见面。“这里的范围很小,但是花园是开放的。从国家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个人关心的问题,有意见不妨投稿,有问题可以讨论,有愤慨可以抱怨,有委屈或者疑难杂症可以表达,也可以想办法。人类有责任互相帮助,我们可以在这里携手,真诚相见。”
有意思的是,1946 14年2月14日出版凌克《找包》那天的读者的话:“本月9日傍晚7点多,我在杜梅路上的一辆三轮车上丢失了一个公文包,里面大部分是无关的个人手稿和信件,一文不值。但其中一位收藏了陶行知先生纪念教育基金捐赠的一本书,因忙于生活,没有招聘,不幸遗失。”“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皮包是黄包车夫的。我在此请求归还捐赠书和手稿。这些东西对别人来说没用,但对我个人来说不无关系。我想如果司机的朋友看到这个通知,他会帮忙的。你的钱包可以给你,你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投稿请到圆明园路149号文汇报。柯·金玲凯”。
许与的交往
抗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许离开家乡,从宁波来到上海。次年,16岁的他怀着文学梦想,向《文汇报》凌克主编的《世纪风采》副刊投稿。后来,他有幸结识了他的前任凌克,并在凌克的支持下开始了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从此两人成为师徒好友,相知一生。
8月1977,14日,遭受灾难的在《文汇报》“笔会”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散文《跃马秧歌的年代》,从此在文坛发出了控诉文革、张扬人性的声音。此时,许主管“笔会”编辑,积极推动老一辈文艺家发表作品,如巴金的《一封信》,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凌克发表这篇文章时,他的组织关系还没有恢复。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与许经常通信,发表不同标题的文章。在两个场合,徐开来都对自己的头衔表示“不满”,而凌克完全应该得到徐开来的尊重。在上个世纪的孤岛时期,还在上大学的许曾帮助编辑《万象》杂志。抗战胜利后,带着许去采访从重庆归来的文化界人士。
在那篇简短的序言中,凌克描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雷凯和我是四十年的朋友。一开始,我编刊物,他写稿;后来他编刊物,我投稿。在崎岖多变的世界道路上,四十年来细水长流,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他非常准确地总结了许的“文学风格和品格”,对许的散文风格有一个经典的形容词:“村姑的魅力”。后人在评价许的散文创作时,常常引用先生的精辟论述。
几十年来,世界一直在变,而许也一直跟着先生,从青春到白发。“文革”期间,许因不配合其他人员调查的材料而受到训斥,并被赶出报社,到上海第三区劳动。
人物作品
作品名称
作品主题
凌克在20世纪30年代初从事散文创作,这是现代散文从理到美的成长期。“五四”以来一直在为现代散文寻找新出路的作家们,极力倡导抒发真情实感的白话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散文,使之摆脱功名的士气,成为新时代的工具。”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杂文和抒情散文如何从“身边的琐事”变成时代的“血雨腥风”,成为大多数文艺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创作的中心。
艺术特色
凌克涉及艺术的许多领域,包括他的散文、随笔、童话、戏剧和电影。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写了许多批判时弊的文章。他主要以杂文作为批判社会和文明的武器。因此,这一时期的散文洋溢着强烈的革命理性主义精神。但孤岛的特殊时空环境使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两种理性精神交织的状态。既要高喊正义,又要避免特工组织的追捕。因此,在这一时期,除了批判当下的弊端外,也有一些探讨理想人格和民族劣根性的杂文,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倾向。作者的性格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无论是何种倾向的散文,都反映出作者深受中国传统,尤其是儒家济世情节的影响,作者崇尚阳刚的人格精神。
后人的纪念
凌克小学
为了纪念凌克,绍兴袍江有一所凌克小学。凌克优秀的精神面貌和艰苦奋斗是主要任务。
凌克故居
从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147,1951至2000年,凌克先生和夫人陈国荣住在该楼203室。在这里,凌克先生诞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改编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如《腐蚀》、《不夜城》、《秋瑾传》等。他写了许多书,如散文,文学评论和凌克电影剧本选编。
埋葬墓地
2010年2月,凌克先生的骨灰安葬在龙华革命烈士陵园。民进党副主席赵提出的“为故居建纪念馆”的建议,也正在积极落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