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
二是远视。该标准汇集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香港、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我国历年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提出了“探究应该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课程应该是开放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该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等基本理念。这使得该学科的改革起点高,导向远,可谓“高瞻远瞩”。
第三,制度完善。标准系统地给出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课堂教学的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的专业要求与团队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课堂的设置等,为科学教师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第四是灵活性。作为课程标准,需要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正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内容要求,让他们知道学生通过本学科的教学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定得太死,制约了他们的创造性。“标准”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他们必须学习或通过学习达到的程度;对于过程,建构法不仅为教师实现目标提供了启示或范例,还让教师开发和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教师灵活实施标准。
目前,教科书《科学》有许多版本。除了教版、苏教版、河北版,还有海淀版、青岛版已经通过审定,湖南、广东、湖北、河南也在积极准备推出新教材。新《科学》教材与《标准》密切相关,各具特色。概括起来,新教材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它体现了能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新教材更加关注学习者本身,强调学习过程。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如实验、讨论和一些小栏目),让学生亲身体验(为了引起小学生的情绪激动,教育版特别采用了一些小学生自己的设计和练习),充分发挥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新教材选取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注意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内容,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开展探究活动。不仅如此,在内容上还强调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就、新课题以及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在内容组织上,体现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逻辑性。新教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以整合的方式突破各学科的人为界限,构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整体框架,以内容相关的活动形成教学单元,充分体现了大单元的综合编排思想。而且结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合乎逻辑。这种安排形式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翻开新教材,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书都是多样的,活泼可爱的(童话、诗歌、谜语等形式都出现了表达科学内容)。教材印刷精美,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文字优美,导语生动,启发性强,趣味性强,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