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城的历史与文化
解放战争中,在中国* * *生产党领导下建立昌北县,县政府设在八面城。1954 12、昌北县并入昌图县;1961年5月,县委成立八面城工委,1968年8月撤销;1970年2月建立八边行政区,同年10年6月撤销;1988,10年末,八面城乡与八面镇合并设立副县级镇,列为辽宁省经济特区。
八面城特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讯便利。市区约有100栋建筑,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近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供人们休闲娱乐。长八公路、双八公路纵贯南北,平齐铁路、集安至Xi高速公路(303国道)、新立公路横贯东西,距昌图县城70公里,距四平市30公里,处于辽西北经济发展圈内。有线和移动通信可以直达全国和世界各地;充足的电力和电力供应;财务制度健全,能办理各种存贷款业务。
八面镇位于东经124° 22′北纬43° 11′的位置。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宜农宜林,耕地面积16.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达到。
农业基础雄厚,以蔬菜、马铃薯、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达到8.3万亩。畜产品以猪、牛、禽为主,居全县首位;林业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发展迅速,森林蓄积总量达3万立方米。肉禽农副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GDP平均增速超过18%。
镇内环境整洁优美,无污染,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工业、农业、餐饮、娱乐等综合项目的发展。杭州古迹在全省都很有名,可以发展旅游业。
东北电网66000伏高压线从镇内穿过。城镇自来水普及率98%,供热管网改造完成,满足全镇供热需求,总供热面积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网络化,街区道路系统完善。公共福利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拥有3个县级卫生机构和2个镇级卫生机构,形成了完整的医疗保健网络。
八面镇全镇共有78个单位(镇直属单位26个,* * *管理单位27个,上级驻镇单位25个)。有69个党(总)支部,2032名党员。金融体系健全,有2家银行和信用社,1家保险公司。设有昌图县公安局、交警中队、国税局、地税局、技术监督局、工商所、运输管理处、养路费征收处、农机监理处、中心土地所、物价站、环保站、流动检查站、法院等重要行政分支机构。保护当地的经济发展。镇里成立镇综合执法中队,既以精细化管理为城镇建设保驾护航,又起到了为民服务、解民忧的作用。重新建立了环卫所的下属知识体系,加大了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实现了全天保洁的目标,为招商引资和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县级高中1所,教职工220人,升学率89.6%,县级初中1所,教职工280人,升学率88.5%。县办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职工52人。有1所乡镇中学,4所城镇小学,17所村小学,教职工355人,学生4965人。专业技术干部5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科技贡献份额45%以上。
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环境
以发展蔬菜、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林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建立了高产玉米、转基因马铃薯、苗木花卉、肉禽养殖、万只鹅养殖等生产基地。特别是以肉鸡养殖为龙头的畜禽养殖势头强劲,被誉为辽北肉鸡养殖大镇,带动了肉禽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扶持壮大了以圣德、曙光为代表的肉禽加工龙头企业。
围绕马铃薯、花生等产业,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以建材批发、煤炭经销、畜牧交易、机动车交易为主的四大市场正在积极规划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