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结合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如何更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阐明,更关注操作上如何落实。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课文,把握主题

深入研究文本,准确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不应该是浅薄的——只是浅尝辄止;感动——渴望看到师资队伍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学习;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泛——不是用功夫把课文吃透,而是漫天搜相关资料,上课补充大量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颇

苏教版第八册语文教材《番茄太阳》描写了我和盲童明明的一次交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文章中的“我”显然是作者的艺术体现。现实生活的艰难让我心情灰暗。是盲童的笑声感染了我,给我带来了快乐,温暖了我的心。对课文的解读,“番茄太阳”的内涵和“爽朗的笑声”的理解多种多样,网上争议颇多:多数老师将小女孩的“微笑”解读为“坚强”,将结尾“承诺捐腿”升华为“高尚的奉献”。但反复研读文本后,我认为盲童快乐的笑声与“坚强”的性格无关,而是因为她的父母尽了最大努力给了明明和正常孩子一样甚至更多的爱和关注。深情的关怀让残疾小女孩享受到正常孩子应得的快乐,这是课文的教学价值。“我”的心情之所以从阴郁变好,其实是在家人的呵护下,小女孩“咯咯”的感染。我也觉得结尾的“承诺捐腿”是小女孩天真无邪的话。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小女孩懂得爱,而不是注重“捐腿”结果的牺牲性“奉献”!

很多时候,对文本主题和情感的把握并不是那么简单。有些文字有明显的主题,有些则隐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它们,多读工具书,从作者的写作时代和其他作品的背景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好课,你一生都在备课。”所以,学习课文是语文老师的必修课,是语文老师一辈子都要练的看家本领。

第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良好的人格、思想、道德、情感和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淀,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换句话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苏联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六本书《修剪的知识》揭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习本课9个生词,认识2个绿线内的生词,理解由生词组成的单词,并在积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是了解剪枝知识,掌握用人物对话揭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的表现方法。在教学步骤安排上,第一节课完成三项任务:学习9个生词,认识2个绿线内的生词;理解并运用文字;读课文,感知内容。第二节课,完成三项任务:读好课文,揭示真相,学习掌握表达方法。这种设计,没有复杂的框架,简单如清水芙蓉,使教材中包含的知识类型和能力模型充分显现,是实现教学目标最经济有效的自制练习。

第三,权衡文字,品味语言

教材中的选文多为文学作品,语言规范,明快生动,易于阅读,便于背诵、记忆、吸收和积累。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体现语言的规范性和生动性,使学生理解单词和短语。好的片段和课文要大声朗读和背诵。

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说话,甚至用语文的心去感受、思考、体验。总之,中国的问题要用中国的方法解决。他认为语文课应该在“注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的基础上更注重语言文字所传达的韵律和韵味老师在教“荷花”课时,是这样处理“毛”字的:

老师: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按名字读)

学生:我觉得这句话特别美:(大声朗读)这些大圆盘之间浮现出白莲花。我觉得“毛”字特别好看。美在哪里?我不知道。

老师:说不清楚很正常,说清楚就不正常了。很神奇,你能感知到“毛”字特别好看。请考虑一下。“毛”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钻孔、拉伸、暴露、探测和打孔)

老师:仔细读第一句和第二句,体会如何成长。(努力的,不断的,热切的,直的,高的,快乐的,争先恐后的,充满活力的,欢快的,充满活力的,喜气洋洋的.....让学生分别在原句中填入这些单词,然后朗读启示。)

老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拥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白莲。(课件播放荷花)

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关键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老师通过对“毛”字的解读,引导学生领略荷花的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有灵魂。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任何思想感情都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说得很清楚了。他说:“汉语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除了语法和修辞,没有独立的、固定的材料。”因此,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发挥语言的魅力。

第四,读写结合,坚持练习写作。

阅读文本,尤其是名著,既要学会阅读,也要学会写作。选读的文章都是名著,一方面鼓励学生吸收和积累大量规范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从作者如何观察和反映生活、如何构思文章、如何选词造句、阅读课如何读写结合、如何加强课堂写作练习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写文章。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应该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特别强调说和写的训练。除了大作文,平时还要注意结合阅读的小练习。我一直主张在每篇课文的说和读的过程中,除了阅读,还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来练习听说写,也就是从阅读到听说写,可以是内容的传递,也可以是语言形式的传递。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模仿、改写、拓展、延续等书法练习。

苏教版第八卷《三访茅庐》一文中的隆中景象,景色优美,手法奇妙,具有典型性。我让学生用“我来……只是为了看看……”这句话写一个风景,并要求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适当创新。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和语言形式的转移。在“海峡两岸生命之桥”的教学中,在朗读课文的第3、4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李博士和台湾省青年在地震中的无私奉献,在朗读后,我们布置了这样的写作练习:“从台湾省青年身体里涓涓流淌出来的骨髓,此刻正涓涓流进小倩的身体里,小倩终于得救了。这一刻他的心怎么可能平静?让我们的心紧贴着佩妮的心,让他的内心感受涓涓细流到你的笔下。”这是内容的迁移。这个小练习笔的设计很有意义。既练习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说明了只有学生真正有了感受,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读文章的时候,如果头脑中有了理解,动了感情,净化了心灵,这就是阅读课的效果之一。如果在语言上积累,这是阅读课的第二个有效结果;如果你学了一点写作方法,你一定知道写作一定是“情投意合”的,这是阅读课的第三个作用。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远非以上几点。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不断地探索和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