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那么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技能,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和完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听”,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还要对所听的东西进行欣赏、理解和批判。只有听,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小学生的听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乐于倾听。

上课听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二是学生之间。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对于好动活泼的孩子来说,听力无疑是枯燥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尽力从这种枯燥中寻找和创造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用图像、颜色和声音来思考。”新教材引入了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听讲欲望。

(二)明确目标,引导听力。

学生之间的倾听与交流因为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善于表达,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话,却没有耐心听别人说话,所以经常有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在做其他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事可做,认为不关他的事,这时老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告诉他们这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听”也是目标。

(三)适当评价,鼓励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给孩子劳动的快乐,学习学术成就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骄傲,这是教育者的一条金科玉律。”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被表扬、被理解、被尊重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的价值。正确恰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上,老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得到成功的满足。

第二,认真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经验感悟,所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学会思考、推理、思考、主动反思。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会提问。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提出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其次,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三,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的老师要教给孩子思维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渐成为一个肯干的好的思考者。第四,要不断鼓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重新思考的欲望。

在数学课上,学生不仅要勤于思考,还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提问。作为老师,首先要保护学生好奇的天性,数学课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大胆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比只会回答问题的学生聪明,他们的聪明在于学生的问题中包含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更多提问的机会。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第三,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习惯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除了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的成果必须进行交流,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而在合作交流中,必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才能达到合作的目的,完成任务。数学也是一门科学,交流时要用科学严谨的语言。

作为数学教师,在我们的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用低年级所学的数学语言表达和说出完整的单词,训练学生有条不紊地讲解推理,分析数量关系,用充分的理由与同学争论和讨论问题,并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或不完整的语言。

习惯,它有支配行为的力量,但习惯是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学生审题的习惯、学生写字的习惯、学生做题的习惯、学生自省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只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成,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数学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