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的职业经历
1937年就读于抗日战争爆发时的衢州高中,在农村生活了三年。在此期间,全家搬回华凯,只留下父亲继续在衢州行医,以此谋生。1940高中毕业时在省考中获得语文第一名,同年秋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数学系,1942年夏天完成学业。他致力于研究书籍。除了英语,他在所有科目中都名列前茅。当他回忆起这段生活时,他深感遗憾的是,他没有利用自己优越的家庭条件,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和医学。
1942年秋,侵华日军打通了浙赣铁路,将衢州、华凯、龙泉三地分割开来,使他难以回国。由于浙大龙泉分校没有三四年级,少数同学去浙南、福建的其他高校借书。叶带着龙泉的大批学生,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省,来到位于贵州湄潭的浙大本部。一路上,他们时而散步。有时坐货运卡车(当时人们称之为“骑黄鱼车”),有时坐火车,走走停停。我的住处不是小学就是教堂。到了福建南平后,因为坐不到车,大团只好分散,各自寻找出路。这时,只剩下了叶和六个人。旅途中,他们饱受颠沛流离,长途跋涉之苦。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花了两个小时。这些不到20岁的年轻人,远离家乡亲人,历尽艰辛,跋涉千里,在千山。我不知道这次离别后他们什么时候能和家人团聚。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走完这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叶说:“当时浙大数学系在国内是一流的。为了实现我的愿望,我不得不去湄潭!”
从1942到1946在湄潭学习工作的四年时间里,他有苦有乐。当时数学系二、三、四年级学生不到30人,所有老师都在。除了教学和科研活动,他们所有人每年春秋都要出去郊游。回来后,他们去了一家广东人、四川人或湖南人开的餐馆吃饭。陈、苏、徐瑞云、蒋硕敏、陆等老师总是邀请各个系的单身老师和学生到他们家过节。0943+05438之后,余同学的家属也来到了湄潭,他们待叶如兄弟,让他在异乡多了几分温暖。
大学三四年,他没有好好学习。除了应付日常作业和一些考试,他还经常和同学打桥牌、下围棋、坐茶馆、游泳和爬山。对于他每学期上的课,感兴趣的人花的时间更多,不感兴趣的人只想及格。1948+0944年夏,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离家两年多使他想家。不能专心科研,经常沉迷古诗词。当时宿舍旁边有一所小学。小学音乐老师经常教学生唱一首歌,叫《江南明月》。美妙的钢琴声伴随着孩子们稚嫩的歌声,迷住了这位远在他乡的游子。40多年后,1986在南京大学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虽然唱的不是同一首歌。
寂静的山城,湄水岸,思乡游子醉琴声,
歌名幽幽,江南未归。
倔强,孤独,金陵度假村培养新人,
突然听到伤心的话,回头一看,满眼都是泪。
在浙大期间,陈对教授寄予厚望。四年级时,陈让他在课堂上讨论佩利和维纳关于傅里叶变换的著名著作。毕业后,他指导他阅读了许多关于傅立叶级数的论文,希望他能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38+0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陈、和苏赴台湾省立参加接收台湾省立大学工作。因此,他的指导被打断了。另外,他对傅立叶分析不感兴趣,所以他去找了一些书和论文来读。他的第一篇论文研究了交换群的子群,而不是傅立叶级数。后来,陈把它转给段学富教授审阅,并推荐给公牛。阿米尔。数学。在美国,它出版于1948。
1946年夏天,叶带着浙大的师生回到了浙江。他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与家人团聚,却没有见到姐姐的嗣徽。原来她一年多前死于伤寒。她的患病和死亡,与侵华日军统治下中国农村的艰苦生活,缺医少药,得不到父亲的及时救治密不可分。他非常难过。这一年秋天,他继续在浙大数学系担任助教,但除了微积分,他并没有开展科研工作。1947年秋,在他的要求下,陈把他介绍到了上海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当时陈虽然不希望他离开浙大,但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陈被他的慷慨深深感动了。他是陈在的助手。不久陈去了美国普林斯顿研究院,于是转而参加教授主持的拓扑学研讨会,和十几个大学毕业不到三年的年轻人一起从零开始。在数学所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工作效率极差。他也在1948写过一篇短文,但是一无所获。陈省身也很关心他。他在浙大读书的老师王富春在江西南昌去世,噩耗传到上海。立即请他写一篇纪念王的短文,这篇短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陈省身还亲自为他修改了《数的几何》的论文,寄给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马勒教授,由他推荐。1948发表于征途。伦敦。数学。SOC。在这一年,陈省身积极推荐他申请英国文化基金去英国留学。不幸的是,由于英语听说能力差,他没能做到。
大学毕业后的这几年,他郁郁寡欢,郁郁寡欢。除了身体因素外,与当时政府腐败、物价飞涨、人民贫困,使他看不到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密切相关。即便如此,他在湄潭65438到0945的时候,也是每周三次去上四年级学生的俄语课,一位他非常尊敬的德语老师,德蒙铁老师。他几乎看不懂俄语数学书。期间,他曾写了一首借景抒情的诗:“莫笑小水,长江滚滚来。”他的雄心溢于言表。后来在北京、上海、杭州读了两三年数学书和论文,拓宽了知识面。
1949年初,原数学所迁至台湾省。三个月后回到浙大,接替岳敏仪的助教。暑假结束后,他被聘为讲师。1950元旦回衢州和詹友平结婚,然后一起去了杭州,直到1952年9月从浙大转到南京大学。中国人民* * *和。他的精神大为振奋。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时间打牌下棋了。在最初的两三年里,他忙于阶级事务和政治运动。他结婚后,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增加了不少家务。但他还是参加了斯米尔诺夫撰写的《高等数学教程》的翻译工作,为尽快将这本优秀的教材介绍给中国的数学界做出了贡献。他的大部分翻译工作都是在严冬和夏夜完成的。张苏成教授从英国回来后,和金福林一起参加了张主持的拓扑学研讨会,读了J.H.C.Whitehead和H.Whitney这两年的很多论文,夫妻住在浙大宿舍,姑姑陪爷爷住在省文史馆,二哥严复在浙大农学院读书。后来,他的妹妹艾思考上了大学。或者约好一起。有时我陪我爷爷去姜庄拜访马一浮先生(我爷爷的老朋友)。这些都让他在过了多年单身生活后重新享受到了天伦之乐,这无疑也是他努力的原因之一。
1952年秋到南大后,受出版社委托修改杨译的《微积分教程》第一册。花了很多时间。此外,他还完成了另外三本外文书籍。1954之后,他逐渐意识到中国应该有自己强大的数学研究团队,并决心为此做出贡献。黄教授邀请他加入几何拓扑小组。但总结了自己这十几年的经历后,他意识到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没有信心继续学习拓扑学。恰在此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1954第一次主办了夏季微分方程工作坊,来推广这门在国内非常薄弱的学科,但在数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它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所以他去北京参加一个讲座。在原数学中获得的拓扑学入门知识,使他对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产生了兴趣。他改变了过去在科研方向上徘徊的状态,下定决心以后要在一个领域坚持深入。此后,他不顾多年的神经衰弱,努力学习了三四年,终于惊喜地发现,虽然现代数学在很多方面发展很快,中外差距很大,但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是一个。特别是实多项式系统的定性理论,更是鲜有人谈。Petrovsky等人在1955中的论文引起了他对二次多项式系统的极大兴趣。当时虽然没有发现这篇论文的主要结论和证明是错误的,但他认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平面实二次多项式系统是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最简单情况,应该引起注意。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比希尔伯特16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一般的实二次系统进行具体的考察,研究轨迹的几何性质和相对位置,然后对方程进行分类,逐一研究极限环的存在性和个数以及轨迹的全局拓扑结构。一旦上述工作完成,希尔伯特的16问题在n=2时自然就解决了。有意思。在1979期间,我国有三位学者对Petrovsky论文的结论引用了反例,反例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许多重要成果之一。
30多年来,主要是在中苏两国数学家的努力下,实二次系统的定性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工作应该是19年底到20世纪初有人做的),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1964年叶的专著《极限环理论》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列入《现代数学丛书》。经八位学者修改补充,收集了80年代以前的大部分重要成果。转载于1984。1986年,美国数学会委托卢志扬教授将该书翻译成英文出版。1987,书评发表在公牛7月刊。阿米尔。数学。SOC。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六月,他把这本书的英文版给了他的老师苏。苏老非常高兴。有记者在场,苏老马上拿着书和他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