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应该得到父母的关爱,像其他未成年人一样享受家庭的温暖。然而,由于他们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关爱以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形成了一系列的“留守儿童综合症”。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从调查中可以知道,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上。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堪忧。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多为“双差生”和“问题儿童”,学习成绩差,课堂作业完成差,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努力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没有进取心和自觉性,厌学,流失和辍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发现,留守儿童其实非常重视学习成绩。如果学习失败,他们会很容易自责,产生强烈的焦虑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容易把学习成绩的好环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标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影响,很多留守儿童如果学业不成功,就会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当留守儿童存在过度的学习焦虑时,他们会出现身体异常,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表现出对他人的焦虑。学习焦虑会迁移,引起其他方面的焦虑,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视同仁,不要给留守儿童贴上“坏”的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一旦被贴上标签,就会成为被贴上标签的那种人。”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自身努力程度都不一样,所以思想状况、学习成绩、性格爱好也不一样。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我们只看到他们的缺点,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从而挫伤了他们上进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他们的“缺点”中发现他们的“优点”,给这些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在认同、赞美、尊重中建立起自信。这样学生不是被贴上负面标签,而是被正面标签正面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倾情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是孩子智力、道德、人格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讨厌学生,当你的教育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你就已经失败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没有师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只有真诚地爱学生,才能用心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可以很容易地交流。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特别温顺。爱是通向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的问题,经常被批评,经常自卑。如果他们继续以批判的方式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适得其反,甚至会顶嘴,逃跑或者退学。要想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要用爱去教育和转化,避免使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词汇,倾注真情,让爱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第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监护人往往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不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他们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为了及时了解和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应该为留守儿童搭建更多解开心结的平台。

1.老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照顾他们。

“代管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父母的作用,让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在情感上得到更多的沟通和安慰,让家庭功能缺位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空间。

2、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娱乐活动。

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群体,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安慰他们不完整的感情。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监督、关心和爱护,减少教育的差距和真空,在老师和同学中成长。比如,教师在班级设立“悄悄话信箱”,设立“精神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决他们心中的心结。他们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校园心理剧表演、关爱留守学生主题班会、课外文艺科技竞赛等活动。

3.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辅导有时很难取得最佳效果。应该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对个人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谈话,如电话咨询、“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等,也可以通过日记、周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4、真爱,三重。

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老师,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的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学校定期检查结对帮扶的效果,建立进度档案。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为他们搭建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于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老师在和家长沟通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的争取家庭教育的力量,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以生命为重。老师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多提问,多帮助。留守儿童生病了,要及时治疗,照顾好。第三,活动优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者根据他们的特点自主开展一些活动,既愉悦他们的身心,又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第四,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要积极开展联动教育,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意识,充分利用春节和农忙期间农民工返乡的机会,组织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倡导家长科学教育,鼓励家长与家长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信。有必要为“留守儿童”建立家庭联系卡。通过给外出的家长打电话,写联系卡反馈给监护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实现联动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共同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计划和方案,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指导和教育工作,促进其健康成长。

2.满足需求,建立“代孕父母”制度。留守儿童的心理委屈之一就是父母只给他们“钱”来满足,而他们缺少的是情感上真正需要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来填补。“代理父母”制度的建立,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恋爱需求。“代理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重点是生活上的关心和引导、思想教育和情感引导。还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定期和家长打电话沟通,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告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代理父母”不仅要培养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要引导和引导他们的兴趣爱好。如果留守儿童生病等特殊情况,“代理父母”还承担送他们去医院治疗,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落差,必要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寻求他们的配合和帮助。逢年过节,对于没有亲友依靠的留守儿童,“代孕父母”还会安排他们过“合家团圆”的生活,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针对留守儿童犯下的错误或不良苗头,“代理父母”不能简单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为了防止留守儿童犯错,“代理父母”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引导和监督。这样,通过“代理家长”制度,在家校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家校联动教育的有效性。

“好雨知道季节,当春天来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用真挚的爱情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灵,像那知道季节的春雨;用激情之火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们人生的航程,驱走愚昧,收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