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怎样预习语文课最有效?
1.正确阅读课文。
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者不认识的单词。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参考书,排除阅读中的障碍。而我们的一些学生,要么把看不懂的字读一半,要么就放过。这样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想要通顺的读完课文,仅仅读一两遍是达不到效果的,这就需要你在获得一篇新课文后,反复的读课文,尤其是课文中难读的句子。
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可见,课前正确阅读课文是对预习最基本的要求。
2.圈出并标记文本
俗话说“无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同时,可以画一些漂亮的圈字,既能促进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积累单词。然后你可以把文中不懂的地方标上“?”。把不明白的写下来,这样上课的时候就可以特别注意听老师讲课了。
这样上课目的很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容易集中,上课效果更好。
比如我在教《清平乐·村居》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对预习中的“醉在五音”一词有疑问,这位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引起了更多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我抓住机会,让大家用文中的语境和插图进行讨论和引导,同学们豁然开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习中看似简单的圆圈标记,却是学生在预习中思维的真实表达。所以我们经常看到,那些肯思考、肯学习的孩子,往往会把书上标注的东西融合进商学院,交流演讲的时候也是口齿伶俐。
3.理清课文的思路
预习时,要对所读课文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明确课文的思路,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边看边在书上做标记,看看文中写了多少东西,谈了多少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和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但是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只会按照书的原文去读,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和表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的思路。
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的思维练习通常是课文的主干,解出来就能理解课文。因此,课后预习和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比如“桂花雨”这一课,为什么要用“桂花雨”做主语?童年的发现:为什么作者说他明白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和发现有时会面临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
查阅相关信息
有时课文内容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学生仅靠阅读课文理解的内容可能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了解。
比如《秦兵马俑》一文,虽然文字通过语言和文字深刻地刻画了秦兵马俑的规模、众多类型和生动形象。但是很多学生不会满足于此。他们也可能对兵马俑的制造、历史和发现感兴趣。如果学生们在课前对兵马俑有了全面的了解,他们在课堂上会对人物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