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围江公园新围江-铜鼓背水利工程
孔公纪念亭
村民们也没有忘记创造富有、美丽、衣食无忧的英雄。在苏鲁小学旁边,村民建起了“孔子纪念亭”。绿树掩映下,纪念亭两侧各有一副对联,“通江泽演千古,宋世德记千年。”在纪念亭中,孔宗丹的遗像悬挂在中央,他优雅慈祥的风度和勤政的政务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孔公有大志,铜鼓水利古今”的对联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是孔宗丹的生日。村民们会聚集在“孔公纪念亭”,举行“太子生日”等纪念活动,缅怀造福于民的孔宗丹。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据《宋史》记载,孔宗旦,鲁人,参军后在永州任家主(掌管户籍、税务、仓库的官员)。侬高智不还手,州有白气,河水泛滥。宗丹以为如兵,智必反。他在一本书里告诉周陈洪,洪不听,后来破衡州,载着亲戚到了贵州,说:“我有官守,不能去,不做必死。”然后国家就抓了,小偷想干嘛干嘛。宗丹骂贼,大骂贼,于是被杀。相传孔宗旦是被农高智所害。在古代,鲁村一带是一片荒野,孔宗丹葬于此似乎是事实。铜鼓背水利工程是由宋代参军的户主孔宗丹修建的。铜鼓皮水利工程完工,村民们冲出去了。孔宗丹带领官员、士绅、乡民行礼膜拜,香烟弥漫:“长浪流,颂神力,照神恩,受诸般福报。有益于前。”然后大炮响了三声,水闸打开了,周围的村民追着水,争先恐后地互相告状,这是前所未有的。明永乐二年(1404)重建,后倒塌。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知府刘渊建,后崩。嘉靖十五年(1536),知府郭楠再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再次坍塌,由知府王季石所建。这时,南明皇帝李咏战败,南明陷入混乱。王季石帮助成千上万的难民重建了铜鼓皮。清嘉庆二十年(1815),又崩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县沈亲自勘察水源,命苏禄村民修复,并赠送两块大石头给苏禄村修建引水滩。宣彤第三年(1911),堤坝再次决口。民国元年(1912),苏禄村乡绅苏世芬集资两万元,在下游新建大堤,长十一尺,宽二尺,高二尺。
研究表明,糯米不仅可以帮助长城生存一千年,还可以使铜鼓皮生存一千年。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发现。同样,铜鼓背产的“水谢丽尔”香糯米制成的砂浆,使铜鼓背坝头和护坡至今“所向披靡”。1500年前,古代工匠将糯米汤和臼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臼”。它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种由有机和无机原料制成的复合砂浆。与纯石灰砂浆相比,糯米砂浆具有更高的耐水性、强度、更稳定的物理性能、更大的机械强度和更强的相容性。它是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创新。古代工匠用这种方法建造城墙、宝塔和坟墓。万里长城是一个典范。有的地区推土机推不倒,有的能抗7、8级地震。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名为支链淀粉的“秘密原料”似乎是赋予糯米传奇力量的主要原因。支链淀粉是一种多糖或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存在于大米和其他淀粉类食物中。铜鼓干净,铜鼓里有很多喷泉,水源深远(据说水经过武鸣)。北口至分水滩(即苏鲁村北2里)有一条大将军坝。引水滩从东、西滩排出主坝的水。东滩的水绕着江苏卢村东流,西滩的水绕着西流。其流坝呈脉状分布,环绕江苏卢村,流向红泥渠(今河北苗圃)汇入新圩河,汇入邕江。铜鼓北水利的设计和建设与都江堰相似。溢洪道呈喇叭状,护堤用“干塘”等土制原料夯实,形成如今“坚如金”的“金身”。封闭式引水设计,不溢流,终年流动,自然调节,引水灌溉,足见古人的智慧。
数百年来,铜鼓皮水利多次坍塌、修复、重建。明清时期经常修建。清宣彤三年(1911),大坝再次坍塌。民国元年(1912),卢村乡绅苏世芬集资2万元,在100米下游(即现在的铜鼓皮遗址)另筑堤坝。北坝地基用木桩松动,大坝用石灰混凝土筑成,比以前坚固。解放后,在南宁市郊修建了老虎岭水库和芝村水库,铜鼓皮成为两水库的汇流工程,纳入芝村水库灌区。